越穷越反抗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罢工与贫困关系研究.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越穷越反抗?——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罢工与贫困关系研究在发展成熟的资产阶级社会中,工人群体维护自身经济权益的斗争和他们的境遇有怎样的关系呢?具体说,工人群体的罢工斗争(集体性的自觉的维权方式)力度和他们的贫困程度有怎样的关系呢?凭着感觉可以做出判断:工人群体的处境越糟,他们的反抗性越强。这些人越贫困,就越需要为了维护当下的权利或提高自身的待遇而斗争,他们进行以罢工为代表的各类斗争的力度就会增强。这样的判断合情合理,但是否正确还需要用事实验证。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掌握的一些关于美国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材料,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事实如下[1]:年份贫困人口(万)罢工总人数(万)资方累计损失工作日数(万)197025422475276197125552613554197224469716761973229714016261974233717931801975258796175619762497152239619772472121212519782449100237719792607102204019802927792084198131827216901982343965906198335309017461984337037849(关于贫困人口的事实在张海涛著作的362-363页:“美国政府计算贫困人口,以年收入低于贫困线为标准。所谓贫困线,指的是在美国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年收入不足以维持基本生活需要的一条界限。”;关于罢工的事实在418-419页,作者认为上面的统计“低于实际发生的工人罢工的统计”,但“这个官方统计仍反映了工人斗争的大致趋势”。)[1]随着时间的推移,贫困人口明显增加,参与罢工的人数和罢工给资方造成的损失却明显减少。这些数字给人的感觉就和直观判断不一样:工人群体的生活条件变得恶劣了,但进行反抗的强度却减弱了。但直观判断是不严格的,为了严格确定罢工斗争和贫困人口的关系,需要进行回归分析,在本文中这种分析是指对关于罢工和贫困人口的某些变量进行线性相关度测试从而求得相关系数r。(一种对两个变量相关性关系的判断方法如下:|r|0.95,存在显著性相关;|r|≥0.8,高度相关;0.5≤|r|0.8,中度相关;0.3≤|r|0.5,低度相关;|r|0.3,关系极弱,认为不相关。)最直观的想法是把同一年份的数字看成一对数据。对某一年参加罢工斗争的人数与当年贫困人口数量进行相关度测试:1970-1984年这15个年头中,参加罢工斗争的人数与当年贫困人口的相关性系数r=-0.571。二者是中度负相关的。参加罢工斗争的人数多少代表着工人进行罢工斗争积极性的高低,贫困人口的多少代表着当年工人处境的好坏。工人群体的处境越糟糕,进行罢工斗争的积极性越低。为了充分利用数据,还需要对某一年罢工给资方造成的工作日损失数与当年贫困人口数量进行相关度测试。在1970-1984年这15个年头中,参加罢工斗争的人数与当年贫困人口的相关性系数 r=-0.4876,二者是低度负相关的。但从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大小上看,这个结果比较接近低度与中度相关的分界线。罢工给资方造成工作日损失数的多少代表了工人进行罢工斗争成果的大小。工人群体的处境越糟糕,罢工斗争的成果越小。上面考虑的是贫困与罢工的即时关系,但处境变化的影响可能不会立即体现出来——工人群众是在社会中学习斗争方法的,贫困情况主要影响的很可能是以后的斗争。作为一种研究尝试,笔者假定当年的贫困情况主要影响的是下一年的罢工斗争,比如:1975年贫困情况的影响在1976年的罢工斗争中体现出来。这样,在研究罢工人数或成果与贫困人口的关系时,前面的表格分别可以提供14对数据——1970-1983年贫困人口数量对应下一年罢工人数或斗争成果。对罢工人数和贫困人口数量进行相关度测试,两者的相关系数r=-0.540。当年罢工人数和前一年贫困人口数量是中度负相关的。对工作日损失数和贫困人口数量进行相关度测试,相关系数r=-0.6220。当年罢工带来的工作日损失数与前一年贫困人口数量是中度负相关的。考虑贫困情况对下一年斗争的影响时,结果还是这样:工人群体处境越糟,罢工积极性越低,罢工取得的成果越小。工人群体处境的恶化对他们进行罢工斗争的积极性和斗争成果的获得都有不可忽视的不利影响,不论是在当下还是不远的将来。这与直观看法是矛盾的。恶劣的生存环境竟然对斗争起到了的削弱作用!但从整个美国社会的角度来看,结果是否一样呢?在全社会意义下,贫困率代表着工人群体的处境,罢工参与率代表着工人进行罢工斗争积极性。自然地,贫困率是指贫困人口在美国总人口中的比例,罢工参与率是指参加罢工的人数在总人口中的比例。确定贫困率和罢工参与率相关性的方法,与前面研究绝对数量间的相关关系时是一致的。《三说美国》中给出了1970~1984年这段时间里每一年美国的贫困人口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