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油管道工艺技术讲义.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返回;输油管道工艺计算目的:;什么叫等温输油管道 ?; 在工程实际中,这个条件一般是达不到的。所谓等温,也是一种近似。这是因为:; 第一节 输油泵站的工作特性;第一节 输油泵站的工作特性 ; 长距离输油管道均采用离心泵,很少使用其他类型的泵。 ;2、原动机 ;二、离心泵的工作特性 ;3、改变泵特性的方法 ;2.改变泵的转速 ;3.进口负压调节 ;1、进口负压对离心泵的特性有何影响?;三、输油泵站的工作特性 ;并联泵站的特点 :;设有n1台型号相同的泵并联,即 ;;2、串联泵站的工作特性 ;;1、两??泵串联运行,若一台泵停运,另一台泵会不会过载?通过泵与管路联合工作的特性曲线图加以说明。;3.串、并联泵机组数的确定 ;⑴ 并联泵机组数的确定;;4.串、并联组合形式的确定 ;;输油泵站的工作特性;;⑶ 串联泵便于实现自动控制和优化运行。;一、管路的压降计算;二、水力摩阻系数的计算 ;1、流态划分和输油管道的常见流态 ;其中:;2、管壁粗糙度的确定 ;3、水力摩阻系数的计算 ;由各区的λ计算公式可以看出:;三、流量压降综合计算公式—列宾宗公式 ; ;四、管路的水力坡降 ;2、副管的水力坡降 ;假设副管与主管流态相同,则有;由于 ω1 ,所以只需要铺设副管总有减阻效果。 ;3.变径管的水力坡降 ;五、管路工作特性 ;;1、如何根据单根管路的特性曲线作出串、并联管路的特性 曲线? ;六、离心泵与管路的联合工作 ;1、一个泵站的管道 ;;2、多泵站与管路的联合工作 ;③ 工作特点;⑵ 密闭输油方式(也叫泵到泵流程) ;③ 工作特点 ;●各站进、出站压力相互影响。 ;;一、设计参数;3. 油品粘度 ;5.管道纵断面图与水力坡降线;; 二、翻越点和计算长度 ;根据能量平衡,将输量为Q的液体输送到终点所需能量为: ;1、翻越点的定义 ;由此可给出翻越点的另一个定义:; F;⑵ 解 析 法 ;② 计算 ;思考题;3、翻越点后的流动状态 ;
4、计算长度 ;三、泵站数的确定 ;设全线站特性相同,计算输量下的扬程为Hc,则全线所需泵站数为:;四、泵站的布置 ;式中: ;?布站作图法 ;五、泵站及管道工作情况的校核;2. 动、静水压力的校核;⑵ 静水压力的校核;某条管线有几座泵站,管线中间有一高点,应在高点前还是高点后检查静水压力?为什么? ;第二章 加热输送管道的工艺计算;;稠油的特点
胶质、沥青质含量高,凝固点低,通常低于0℃;
牛顿流体,粘度很大,常温输送摩阻非常高,经济性差。
;第一节 热油管道的温降计算;一、加热输送的特点;与等温管相比,热油管道的特点是: ;温降曲线的特点:由图可知: ;2. 温度参数的确定;⑶ 周围介质温度 T0 的确定;3. 轴向温降公式的应用 ;⑵ 运行中计算沿程温降, 特别是计算为保持要求的终点温度 TZ 所必须的加热站出口温度 TR 。 ;最小输量Gmin ;⑷ 运行中反算总传热系数 K 值 ;反算K值的目的: ;;三、热力计算所需的主要物性参数;2.导热系数;3.粘度;;式中:;四、热油管道的总传热系数K ;传热学上常用单位管长上的传热系数KL 。KL与K的关系为: KL =K πD,w/m℃。;;(参阅教材第七章相关内容);(2) 中间输油泵站的工艺流程要和采用的输送方式(开式、闭式)相适应;;(2) 站内循环流程;;;;;;;;;;;;;;;;第五节 输油管道运行工况分析与调节; 二、某中间泵站停运时的工况变化 ;1、输量变化 ; 2、c 站前面各站进出站压力的变化 ; 结 论: ;③ 出站压力的变化 ; 3、c 站后面各站进出站压力的变化 ; 分 析 : ; ③ 出站压力的变化 ;此处如果c+1站的出站压力用进站压力和泵站扬程表示,将无法分析其变化趋势。这是因为:;4、全线水力坡降线的变化 ;;5、图解法分析工况的变化 ;;思考题: ;?三、干线漏油后的工况变化 ;1、输量变化 ;上面两式相加并整理得:;上述结论证明如下: ;2、漏点前各站进出站压力的变化 ;也就是说漏点前各站的进站压力下降。 ;3、漏点后各站进出站压力的变化 ;由此可知: ;漏油后全线工况变化(即水力坡降线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注意漏点前后的水力坡降不同)。 ; 四、输油管道的调节 ;;;等温输油管道运行工况分析与调节;例题;解:;沿线地形平坦,泵站所提供的能量主要用于克服摩阻,而2#站到终点的摩阻损失不到原来的一半,故可停开3#站,同时还必须关小2#站出口阀的开度,由于2#站到终点输量减少了三分之一,故2#站可停开一台泵,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