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设施环境调控.ppt

发布:2017-06-02约7.8千字共4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设施环境调控 3、设施环境(农业生物环境) 农业生物环境一般分为: 物理环境:包括生物周围的温度、光照和热辐射、空气和水的运动状态等,其中由空气温度、湿度、热辐射、空气和水的流动等因素所构成的环境称为热环境。 化学环境:指生物周围空气、土壤和水中的化学物质成分组成。 生物环境:除农业生物个体以外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空气、土壤、或水中的微生物,生物体内外的寄生物,以及周围的其他同类生物群体等。 4、设施结构——环境——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5、设施环境调控的原理和方法 (1)理论 1)质量守恒定律 2)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3)质热传递过程的理论 4)环境与生物间相互影响的生态学原理 (2)方法 定量化描述生物与环境、外界环境与设施内部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采用工程化的手段,利用专用设备来实现。 现代化连栋温室的环境控制及其设备 绪 论 二、设施环境工程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参考教材 P2~4 第二节 设施光环境特征 一、与设施内环境相关的光、热辐射 1、电磁波谱 2、太阳辐射的光谱能量分布(教材P144~150) 3、常温物体的热辐射 二、温室光照环境的调控 开发和选用合适的温室覆盖材料 温室设计建设方面——采用合理的方位与温室结构 人工调控: 光量调控 —— 遮光与补光 补光又分为光合作用补光(高光强)和光周期 补光(低光强) 光周期调控 — 遮光调节,延长暗期 补光调节,延长光照时间(整晚补光、早晚延 长补光和夜间间断补光) 光质调控 —— 采用满足要求的具有特定光谱分布的人工光源 补光;采用满足要求的具有特定光谱透过率的 覆盖材料 (一)光照强度的调控 1、提高温室内光强主要措施 设计建造方面:设计合理的屋面角度和形状;选择合理的方位;选择粉尘、烟尘等污染较轻的地方建造。 日常管理上: 应经常打扫和清洗透光面,增加透光率。 在保持室温适宜的前提下,设施的不透明内外覆盖物(保温幕、草苫等)尽量早揭晚盖,以延长光照时间增加透光率。 注意作物的合理密植,注意行向(一般南北向为好),扩大行距,缩小株距,增加群体光透过率。 张挂反光幕。 在温室外屋面上方铺设或遮阳率可在40%~70%的黑色遮阳网(外遮阳),或竹帘、白色聚乙烯纱网等。 在室内设置透明与镀铝膜相间编织的内遮阳网。 在温室顶面内侧涂白以遮挡部分日光。 3、提高光强分布均匀性——改进设施的结构 (二)光周期调控 见教材P164-165 (三)光质调控 见教材P164-165 第三节 进入设施内的太阳辐射计算 一、室外水平地面上太阳辐射照度的计算 (三)室外水平面上的散射光辐射照度 见教材P151公式4—9 (四)室外水平面上的总辐射照度 第三节 进入设施内的太阳辐射计算 二、影响室内光照环境的主要因素 见教材P152-154 三、室内总辐射照度的计算 见教材P154-155 第四节 设施光环境的调节 一、温室内的人工补光 1. 对人工光源的要求 光谱性能:富含400~500nm蓝紫光和600~700nm橙红光 适当的红色、蓝色光比例(R / B比) 适当的红光(600~700nm)远红光(700~800nm)比例(R / FR比) 具有其他特定要求的光谱(如补充紫外的不足等) 效率:发出的光合有效辐射量与消耗功率之比 可视光效率(光效率) —— lm / W 光合有效辐射效率(辐射效率)—— mW / W 光合有效光量子效率(光量子效率)—— (?mol/s) / W或?mol / J 其他:使用寿命、价格等 2. 人工光源的种类 第四节 设施光环境的调节 一、温室内的人工补光 3. 人工光源的光照配置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