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上市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与绩效分析文献综述.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文献综述
浙江上市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与绩效分析
营运资金管理,也称为营运资本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其管理的成效不仅对企业的流动性和收益性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还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而,只有在营运资金管理良好的基础上,才能保障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营运资金的核心内容就是对资金的运用和资金的筹集管理。然而,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外部筹资能力和内部资金调度余地,因而加强营运资金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激烈化,要想在当今社会占有一席之地,企业必须关注到营运资金管理的迫切性。
1 相关概念的阐述
营运资金又称总营运资本,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20世纪30年代,国外开始研究营运资金的管理,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和科学的体系。
1955年,John Sagan指出:营运资金的比率在决策制定时是非常重要的,现金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多种技能,能够进行信用分析、市场研究等,作出正确预测,衡量现金流量。
1966年,William Berznek在专著对营运资金管理作出了界定,并通过两个存货模型,清晰地论证了存货管理和利润最大化的相互关系,此外,还对其他流动资产进行了模型探讨。
1978年,Edward E Yarden 建立了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组合模型,并将这一模型应用到实践中,旨在进一步提高短期决策制定水平,模型考虑了季节变化、通货膨胀、利率的变化等因素。
1989年,John J.Hampton Cecilia L. Wagner 拓展营运资金管理内容,从盈利性和风险性两个角度考虑,将流动资金的存量配置与相应的资金来源联系起来,从总体上进行观察和研究如何据此制定合理的营运资金政策。
2002年,John Antanies 通过研究提出了一个“三角困局”,在制定营运资本管理计划时,必须考虑到公司其他领域计划的影响情况,否则营运资本管理计划的最优化很可能损害整个公司的战略意图,造成公司战略目标的次优化。
2005年,Brian Flanagan 指出现金流量是处在一种循环的状态,我们必须依据循环来管理营运资金,通过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存货的管理合理的调配现金流量。经过这么长久历程的发展,营运资金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多突破性的成就,比如:营运资金的管理已经从单独流动资产的管理到整体营运资金的管理,这样从全局上加以考虑,更加能够全面分析,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营运资金管理的方法也逐渐从单纯的数学方法中摆脱出来,开始转向以供应链的优化和管理为重心,这样就拓展了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视野和研究内容。此外,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从流动资产周转率到营运资金周转期的转变也是营运资金管理的一个突破点。
我国对营运资金的管理始于20世纪90年代,这主要是由于营运资金作为一个财务概念在1993年我国实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会计制度以后才引入我国的。
1993年,潘一欢将营运资金与净收益进行比较,来解释营运资金的本质,同时指出营运资金与净收益是紧密联系的,净收益是营运资金的重要来源,营运资金又恰当地说明净收益是如何在经营中营运的。
2000年,郁国建他试图建立一种高效集成的营运资金管理战略评价体系 ,该指标绩效评价体系注重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平衡 ,并创建一个单一的集成指标来考核营运资金的总体流转情况2001年,刘运国等通过对沪市上市公司年报数据的实证分析认为:目前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大部分属于中庸型 ,流动资产比例和流动负债比例呈现出同向变动。
2004年,王金梁从营运资金的内涵出发 ,探讨如何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实现“ 零营运资金管理 ” 的目标 ,从而进一步优化企业资源的配制 ,影响企业的整体资本结构和经营效益 ,促进企业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2005年,王竹泉和马广林提出了“ 将跨地区经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转移到渠道控制上 ” 的新理念 ,倡导将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与供应链管理、 渠道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2008年,吴娜采用2003 - 2006年在深、 沪两市上市的所有 A股公司共 1050家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分年度聚类分析和加权平均聚类分析 ,指出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策略属于高流动资产比例与低流动负债比例相配合的稳健型策略 ,并且我国上市公司流动资产比例和流动负债比例呈同向变动的趋势 ,营运资本管理的投融资政策由稳健型逐渐向中庸型过渡。总体来看 ,我国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经验都远远落后于国外 ,大多数研究仅是对某个营运资金项目的孤立研究 ,缺少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系统研究。
通过以上中外学者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国外对于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比国内研究要更加优异一些。国内研究主要都是侧重于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业绩之间的理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