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自评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贵州省三穗至黎平高速公路LJ13标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自评报告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二〇一三年五月贵州省三穗至黎平高速公路LJ13标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自评报告经 理:王友辉
总工程师:何 锋
审 核:谢前军
拟 编:郭 鹏编制时间:二〇一三年元月
前 言
一、编制原则
1.积极响应招标文件中的安全、质量、工期、环保、文明施工等方面的规定,严格遵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条件、合同协议条款及补充协议内容,充分结合施工准备阶段现场调查资料。
2.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综合治理”的方针,结合本工程特点,制定积极有效的安全管理、技术、组织措施,确保人身安全和工程安全。
3.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制定完善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建立质量保证组织体系,针对本标段工程特点和质量目标的要求,加强过程控制,从各个环节上保证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
4.根据施工总工期的安排和分阶段节点工期要求,利用网络技术优化工期安排和资源配置,突出重点项目和关键工序,统筹组织,超前计划,合理安排工序衔接。
5.高度重视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工作,珍惜、合理利用土地。
6.选派在复杂、大型工程施工方面有丰富经验、技术水平高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强有力的现场管理机构,按照业主要求组织专业化施工。
二、评估工作的依据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
2、国土资发(2004)69号文件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三、目的任务
(一)目的
1、根据13标所处的平面位置,地质环境条件,施工组织设计,预测和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2、为了避免因施工而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3、预防地质灾害对施工范围及周边居民的危害。
4、预防高速公路本身遭受地质灾害的危害。使高速公路建设能够顺利进行和使用安全。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对该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
(二)任务
1、基本查明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及现有地质灾害类型、成因、规模、分布及特征,并对其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
2、预测土石方爆破及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和加剧的地质灾害以及对工程本身和周边村寨、公路等的影响和危害,预测评估其可能性和危害程度。
第一章 工程概述
贵州省三穗至黎平高速公路第LJ13合同段,位于黔东南州锦屏县境内,主线起于锦屏县大同乡八河村K92+700处,沿亮江河布线过曾家寨设曾家寨隧道,过老寨至溪口,本合同段终点锦屏县铜鼓镇江口村K100+928.563,与第LJ14合同段起点(K100+900)相接,路线全长8.229km。设计行车速度80km/h,整体式路基宽21.5m,分离式路基单幅宽11.25m。
第二章 地质环境条件
一、地形、地貌
路线走廊位于雪峰山脉西南端、云贵高原东缘,属于中低山、丘陵区,为侵蚀性构造地貌,总体北部高,南部低,走廊内标高介于350~820m之间,相对高差在30~150m不等。
本项目所经河流为长江水系,线路伴亮江河上行,线路走廊内冲沟及溪流分布广泛,属雨源性溪流,动态变化基本与区内全年降水量分配吻合,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河流特性。
二、交通、气候及气象条件
本合同段起点处有S202通过,正线部分无现有道路,新建便道较长(主线加支线约25Km),运输条件较差。
锦屏县境内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0℃,年日照1151小时,年均降水量1280毫米,无霜期281天。每年4月至8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65%,9月至次年三月为旱季,以12月至次年2月雨量最少,占全年降水量的10%左右。该地区季节区分明显,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管段内用水方便。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干旱、暴雨洪涝、大风、冰雹、雷击、寒潮和低温冰冻等。
三、工程地质条件
3.1、地层岩性
根据地质报告,本合同段分布的地层主要有第四系覆盖层、板溪群隆里组、板溪群清水江组、板溪群上亚群拉缆组地层。地层岩性与接触关系较为复杂。
3.2、地质构造
项目位于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的南段,属于华夏系构造体系,构造线呈北东-南西走向,主要由北东向的褶皱轴线、压性及压扭性断裂组成,组成本构造的主体地层为元古界板溪群,元古界以后,本构造区内,主要表现为长期的隆起。
3.3、水文地质
地表水:线路跨越的主要河流有清水江及其支流小江、亮江河等,沿线冲沟、溪流分布广泛,溪流、冲沟水位受降水量影响明显。
地下水类型划分为孔隙水、基岩裂隙水。
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坡积的含碎石粉质黏土、黏土及碎石土及河床两岸冲洪积卵石层中,以大气降雨及地表水补给为主,由于覆盖层结构松散,不均匀,厚度变化较大,其含水性、透水性较好,补给、排泄受地形影响较大。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基岩风化节理裂隙、层面裂隙及构造裂隙中,以风化裂隙含水为主,含水岩组主要包括板溪群凝灰质板岩、砂质板岩、凝灰岩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