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先秦礼书中保存的古语及其意义.PDF

发布:2017-07-26约1.14万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經學研究集刊 第三期 2007 年 10 月 頁 139 ~ 148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 先秦禮書中保存的古語及其意義 * 葉國良 一、前言 西元 1921 年,王國維先生有〈與友人論詩書中之成語〉及〈與友人論詩書中之成語二〉 二文1 ,文中歷舉《詩》、《書》中的「成語」,以為:「其成語之數數見者,得比校之而求其相 沿之意義,否則不能贊一辭。若但合其中之單語解之,未有不齟齬者。」王先生指出:寫於 先秦甚至早至西周的文獻,已有長久沿用的成語,既是成語,自是古語,而且由於長久使用, 其語義往往發生若干變化,不能單靠字面的訓詁得到確解,而須廣泛比對更早的文獻或年代 相近的文例,才有可能得其正解。王先生在該二文中便曾根據金文與西周書面文獻,糾正若 干漢人的誤釋。從語言演變的常規看,王先生的論點無疑是正確的,而且富於啟發性。由於 王先生在文中附帶談到《禮記.曲禮》中的「天王登假」和〈雜記〉所載的弔詞「如何不淑」 亦是成語,讓筆者想到:先秦禮書中的某些用語和儀式進行中應對的措辭,保守性較一般言 談強,往往保留時代較古的語言。如今人行喪禮,司儀會指示家屬「跪。一叩首,再叩首, 2 三叩首。興」等語,其中「跪」、「叩首」與「興」都是古語。 可以想見,先秦禮儀活動中應 當也留有王先生所述的現象。這些現象,不一定只存在禮書之中,如《左傳》一書載有大量 的禮儀活動,自可依王先生之法加以探討。本文以篇幅因素,想要加以探討的,只限於先秦 禮書所保留的古語,並思索該現象的意義。 本文之寫作,目的在指出《三禮》與《大戴禮》中保留了一些比各該書或其中之篇章寫 * 葉國良,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任該系教授、文學院院長。 1 二文收入《觀堂集林》(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影印本,1975年),卷2。至於寫作年代,據洪國樑: 《王國維著述編年提要》(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2 據筆者所知,「跪」先秦多稱為「坐」,漢人漸稱為「跪」,南宋以後,「坐」終於喪失「跪」的意思。 「興」屢見《儀禮》。「叩首」,見《前漢紀.孝成一》。至於今日口語中習用的「叩頭」,則早見於《史 記.吳王濞列傳》 、《漢書.李陵傳》等。 139 140 經學研究集刊 第三期 定時更早期的古語,後人不應只以今本的「著成年代」來看待,而誤判了該等語言的時代, 從而將該等禮儀的形成時代往後推遲,其結果是未能恰當掌握華夏禮樂文明的歷史實情。從 學術意義看,本文的研究,是要為該等禮儀形成時代的探討,提供其中一種觀察的角度。 本文所稱的古語,主要有四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是其措辭大量使用公認為西周時期作 品中即已出現的成語,這說明了該措辭的使用由來已久,而非作品寫定時所造。第二種情形, 如果禮書中用了許多作品寫定時的語言去解說文中的詞語,則說明了被解說的詞語乃是更古 的語言,這反映出禮書中的語言有層累的現象,同時說明了禮儀也有層累的現象,因而該禮 儀也不是作品寫定時所制定的。第三種情形,是禮儀進行中使用的對話語言,若其文法結構 或訓詁明顯的異於敘事語言,情況有如上舉「叩首」與「興」之類,則可判定其為古禮語言 的留存;換言之,該禮儀也有古禮之遺存成分。第四種情形,是長期使用的敬語,不宜用文 法分析來處理,更不宜輕率的判定它的時代。以上這四種情形,都反映出先秦禮書所載禮儀 也有層累的事實,因而判斷某種禮儀的形成時期,不能只以今本的「著成年代」為準,而應 該將其時代推前;因為研究禮書,畢竟以禮的內容為最重要。 下文將各舉例證,加以分析,以為說明。 二、使用西周時期即已出現的成語 禮書中存在西周甚或周初即已出現的成語,如王國維先生舉出的「天王登假」和「如何 不淑」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