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类中药3-南方医科大学精品课程导航.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南方医科大学
教 案
2006 — 2007 学年 秋 季学期
所在单位 中医药学院
系、教研室 药用植物中药鉴定学教研室
课程名称 中药鉴定学
授课对象 中药学本科2004年级
授课教师 刘 传 明
职 称 讲 师
教材名称 中药鉴定学(李家实主编)
教案首页
授课题目各论 矿物类中药的鉴定3授课形式讲 授授课时间2007年6月15日授课学时2学时教学目的
与 要 求掌握上述药材的来源、性状鉴别特征、成分。
掌握红粉、轻粉、石膏、芒硝的理化性质。
熟悉龙骨的显微特征。
熟悉浮海石的习用品。基本内容红粉、浮海石、轻粉、炉甘石、石膏、芒硝、龙骨的鉴定。重 点
难 点重点:上述药材的性状鉴别特征。
难点:龙骨的组织构造特征。主要教学
媒 体多媒体投影仪、药材标本主 要 外
语 词 汇有关本内容的新进展
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主要参考资料:1. 常用中药鉴定大全,张贵君主编,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3
2. 中华本草,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
3. 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广东科技出版社,2002
4. 中药鉴定学,张贵君主编,科学出版社,2002
5. 道地药材图典,王强主编,福建科技出版社,2003系、教研室
审查意见课后体会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红 粉
【来源】为红氧化汞。
传统的方法为水银6两,硝石3.75两,白矾4.5两,用升华法生产。因升华的温度不同,有橙红片状结晶和粉末,习称“红粉”(红升)。也有黄色片状结晶和粉末,习称“黄升”。锅底留的残渣,习称“升药底”。
上法因水银用量大,且有汞蒸气挥散,现改用水银0.5kg,硝酸0.6—0.7kg为原料生产。
将硝酸放入容器内(耐酸),加入水银,静置使其反应至不冒棕红色烟后,倒入不锈钢盘内。砂浴加热(温度控制在120℃以内,使其分解,约1~2小时即得)。
Hg + 4HNO3--→Hg(NO3)2 + 2NO2↑+ 2H2O
Hg(NO3)2--→HgO + NO2↑+ NO↑+ O2↑
【产地】 各地均可制造,以天津、湖北武汉、湖南湘潭、江苏南京、镇江产量较大。
【性状鉴别】
呈橙红色片状或粉状结晶,体重,有特异臭气,不能入口,遇光颜色逐渐加深。
【成分】主含氧化汞(HgO)。另含硝酸汞等。
本品含氧化汞(HgO)不得少于99.0%。
【理化鉴别】
取本品0.5g,加水10ml,搅匀,缓缓滴加适量的盐酸溶解后,取溶液加氢氧化钠试液,即发生黄色沉淀。取溶液调至中性,加碘化钾试液,即发生猩红色的沉淀,沉淀能在过量的碘化钾试液中溶解。
【附注】
自然界亦有红粉产生,国内见于贵州汞矿。据报道桂北两江产橙红石。
讲授、投影、图片、板书
5’
讲授、投影、图片
2’
讲授、投影
1’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浮海石
【来源】为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形成的多孔状石块。
【产地】 主产于广东、福建、山东、辽宁等省。
【采收加工】 多在夏、秋二季采收,洗净、晒干。
【性状鉴别】
1、呈不规则形的块状,直径2~7cm或更大。
2、表面粗糙,灰白色或淡褐色,有无数大小不等的细孔,形成多孔性海绵状结构。
3、质硬而脆,断面疏松具小孔,常有玻璃或绢丝样光泽。
4、体轻,投入水中浮而不沉。
以体轻、色灰白者为佳。
【成分】 主含SiO2。
【附注】
药用商品浮海石有:
石花:为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的干燥骨酪。
主产于福建,浙江等省。呈珊瑚样不规则块状,略呈扁圆形。大小不等,直径2-5cm。灰白色或灰黄色。作叉状分枝,中部交织如网状。表面与断面均密具细孔。质硬而脆,体轻,入水不沉。气微腥,味微咸。主含碳酸钙。功效与浮海石同。
山东烟台出产的小浮石,在东北、天津、上海等地也作浮海石入药。为海滨石灰华,系海水溶解的碳酸钙等盐类围绕贝壳、贝壳碎片或其他砂砾等质点沉积而成。呈不规则块状,直径1~2cm。表面凹凸不平,光滑。灰白色或灰黄色,有空洞而无细孔。质实体重,断面灰白色。无臭,味淡。主要成分为碳酸钙。
讲授、投影、图片
2’
讲授、投影、图片、药材标本
5’
讲授、投影
1’
讲授、投影、图片
3’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轻粉(甘汞)
【来源】为用升华法制成的氯化亚汞结晶。
将胆矾和食盐放瓷盆中,加少量水混合后,加入水银,搅拌成糊状,再加红土拌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