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开窗牵引矫治埋伏阻生上颌前牙方式探索61例.doc

发布:2018-01-26约2.28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开窗牵引矫治埋伏阻生上颌前牙方式探索61例 王明辉   (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人民医院 山东聊城 252800)   【摘要】目的:探索研究实施开窗牵引方式矫治埋伏阻生上颌前牙的临床效果及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4月~2012年8月收治的上颌前牙埋伏阻生患者61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外科开窗术辅助配合固定正畸实施矫治,牵引埋伏牙导萌治疗,并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61颗埋伏阻生牙经过牵引矫治后,所有患牙牙根无吸收、牙髓活力及牙周组织正常,但有4颗患牙没有进入牙列、牙龈状况异常,判定为矫治失败,本次治疗对象矫治成功率为95.08%(58/61)。结论:通过外科开窗辅助正畸牵引对埋伏阻生的上颌前牙进行矫治,不会对周围组织造成损伤,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上颌前牙 埋伏阻生 外科开窗术 正畸矫治   【中图分类号】R7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6-0211-01   本文作者对我院部分埋伏阻生上颌前牙患者实施外科开窗辅助正畸牵引矫治,获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4月~2012年8月收治的上颌前牙埋伏阻生患者61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12~22岁,平均为16.27plusmn;5.83岁,埋伏牙位包括18颗中切牙、21颗侧切牙以及22颗尖牙。所有患者在本次实验前均已详细了解实验内容,自愿参与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1.2. 方法   使用X线观察患者的口腔情况,取记录模型,并选择固定矫治器,使用螺旋弹簧将邻近牙齿向远、近移动,开拓出足够的间隙后再做开窗手术。通过X线定位埋伏阻生牙的实际情况后,对手术中区域的深度和位置进行预测。随后在开拓间隙的唇侧翻瓣,使用剥离器将粘骨膜分离,并充分地暴露牙冠区的骨质区域。 使用骨凿将牙冠表面的骨质凿除,充分地暴露埋伏牙的牙冠,沿着牙切缘和牙冠开拓,并尽可能地将正畸牵引矫正阻力消除。手术创口注意使用碘仿纱布做填塞。根据创口视操作方便的情况,在暴露牙冠的同时将粘接托槽或在手术后2~3天再进行托槽粘接。在正畸弓丝缺牙隙处做螺旋弹簧,并保持原有开拓间隙,用小弹力线做正畸牵引,每周更换一次。在埋伏阻生牙移动后,将原矫正弓丝、托槽、拉钩等去除,使用定位器在患侧唇面冠重新给予托槽粘接。使用镍钛丝进行矫正。通过1年的矫正牵引,进行正轴调整控根,并恢复正常牙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后的矫正效果,牙齿功能,牙齿色泽等情况。疗效判定标准[1]:成功:患者的上颌埋伏阻生前牙通过治疗后,可以达到牙列的正常位置,牙齿咬合关系良好,牙髓的活力正常,且牙周的附着观察无异常情况,牙龈的形态良好,通过X线检查牙根无吸收。失败:患者出现上述一种情况。   1.4. 数据处理   对两组患者数据应用SPSS软件17.0版实施统计学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x-plusmn;s;计数资料表示为n(%)。   2.结果   61颗埋伏阻生牙经过牵引矫治后,所有患牙牙根无吸收、牙髓活力及牙周组织正常,但有4颗患牙没有进入牙列、牙龈状况异常,判定为矫治失败,本次治疗对象矫治成功率为95.08%(58/61)。患者治疗时间为9~17个月之间,平均为12.97plusmn;4.33个月。   3.讨论   上颌前牙出现埋伏阻生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也是错颌畸形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该患牙并非多生牙或第三磨牙,在临床上应以尽量保留、维持原牙列完整性为原则[2],因此其矫治过程较为困难,常涉及到牙周、牙体牙髓、修复以及颌面外科等多个口腔学科共同配合治疗[3],而随着现代多学科融合程度的增高与相关正畸技术的发展与完善,更多的上颌前牙埋伏阻生齿得以保留。   上颌前牙出现埋伏阻生的原因较多,如局部因素包括乳牙滞留、外伤、颌骨发育不良等。既往在临床工作中对此类型的牙多使用拔除后修复方法,这样对自然牙保留不足,对维持牙弓形态不利。   使用开窗牵引矫正手术,手术创伤小,不受到牙髓发育阶段限制[4],不会出现牙髓坏死等情况,不容易发生断根和移植牙松动等。手术中埋伏牙不正确的部位暴露时,对临近的牙根、牙骨质和牙龈损伤也较小。而从本次实验结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61例患者通过我院的手术治疗后,患者均矫正成功,且牙髓活力好,牙周组织正常,说明这种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   综上所述,通过外科开窗辅助正畸牵引对埋伏阻生的上颌前牙进行矫治,不会对周围组织造成损伤,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