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伯年人物画初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任伯年人物画初探
内容摘要:
任伯年是海派画坛承前启后、最为重要的代表画家之一。任伯年的绘画不仅是延续传统的,也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任伯年(1840—1896),最初名润,后来改名为颐,字次远,伯年是他成名后一直使用的字,号小楼,浙江山阴人,后来辄署名“山阴任颐”。任伯年出生在中国风雨飘摇的时代,他出生的这一年鸦片战争开始爆发,中国近代史慢慢拉开了帷幕,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已是内忧外患、遍体鳞伤,社会制度极度腐朽,大部分的文人士大夫都是以低落、怠惰、淡漠的心态来静眼旁观这个世界。在这种冷漠的文化氛围下,艺术绘画的发展也越来越走向衰退和消沉。“自乾隆、嘉庆两朝以来,士大夫笔墨客继王、恽诸公者,又已指不胜屈”。
19世纪中后期,上海作为五大商埠之一的开放城市,是接受西洋绘画最早的地方,画坛死气沉沉的局面到了崩溃的边缘,沿海城市以画谋生的画家们自然首先接受了洗礼。紧接而来的是各地的画家纷纷聚集在这新兴的商业都会中,逐渐形成了一支充满生气而活跃的画派——海上画派。“海派”的组成使得画家们远离长期艺术的窒息,外来民族文化的影响使他们更加肩负着寻求民族艺术发展的重任,这使得百年的中国画坛重现生机,从而创造了时代不朽的艺术高峰,也为后人标榜了难能的范本。从任伯年与“海派”诸多画家大量的史料资料看来,任氏对“海派”的产生、发展、兴盛起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徐悲鸿先生在《任伯年评传》中说,其父能画像,从山阴迁萧山,业米商。伯年生于洪扬革命以前,(1839)少随其父居萧山习画。①任伯年的父亲任淞云是位优秀的民间画像师,专擅肖像写真初从父学画,後受其族叔任熊影响。真率不修边幅。画人物花卉仿北宋人法,纯以焦墨勾骨,赋色厚,颇近老莲。年未及壮,已名重大江南北。後得八大山人画册,更悟用笔之法,虽极细之画,必悬腕中锋。自言作画如颐,差足当一写字。间作山水,沉思独往,忽然有得,疾起捉笔,淋漓挥洒,气象万千。书法亦参画意。任伯年(1840—1895)作为清末“海上画派”的重要画家,在人物、花鸟诸传统绘画领域都有建树。就其个人的艺术成就看,他的花鸟画可能并不亚于其人物画,但就“海上画派”而言,在其前后的虚谷、蒲华乃至吴昌硕诸辈,都主要以花鸟画享名,与这些同人们相比,任伯年在花鸟画上的成就相对就不甚突出了;换言之,如果任伯年毕生没有其人物画的成就,那么也许就没有其今天“任伯年”之盛名,所谓的“四任”任熊、任薰、任颐、任预,也可能就不存在;或者说,不包括任伯年的“三任” 或不包括任伯年与任预的“二任”,也还可以存在,但名气会小得多。无疑,就绘画史的意义而言,具体地说,在清末乃至19世纪的近代中国绘画历史上,任伯年是以其人物画(尤其是 “写真”画像即肖像画)而显示其别具一格的意义的。”②这幅画充分表现出任颐超群出众的艺术才华。这些肖像绘画手法独具特色,既不同于工细方式,也不像其他那种专注于体感,明暗关系的雕塑法。而是以准确肯定,抒写性线条捕捉对象之神,再辅之以肝胆的笔墨皴擦充实画面。这种写意为主的绘画方式既体现了“气韵生动”的传统绘画宗旨,又使人物形象相对丰满真实。
3、任伯年对写实人物画的历史发展及其贡献
任伯年将人物画在写实和写意的结合上向前推进一步,是现代写意人物画的雏形。任伯年的人物画不仅是中国近代海派绘画在人物画方面的代表,还是现代“海派人物画”与其他学派人物画直接与间接的共同源头。任伯年的人物画强调“抒写性”,任伯年的人物衣纹以行草意味的线条入画,通过线条的轻重,浓淡、虚实、转折、起伏、快慢,方圆等变化表现对象内在的结构特征,突出主要的细节,大胆,舍弃次要的,与人物精神性格无关的光影明暗等外部因素。他强调“写”的重要性。这种抒写性虽然延续自文人画但有别于文人画家逸笔草草只求“形似”,而是蕴涵着丰富内容,经过提炼的,能通过线条表达一定形质和审美。这正印证了我国绘画创作“写意“的特点,由意生境。任伯年的这种抒写性豪放、洒脱,线条沉着稳健,气息连绵而不失其生动。准确,更贴合结构,组织有序,他多用中锋,线条挺劲而有韧力。任伯年以包容性和开创性的精神融汇中西,对后来人物画家影响很广。
任伯年的时代西画在中国还没有市场,还没有形成文化氛围,他的可贵之处在恪守笔墨精神的同时,将中西方的审美理念和造型手法创造性的相结合,在前人没有的领域有所尝试,创造出很多前人没有的人物画写实技法,在人物艺术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上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就。任伯年保持了中国画的固有形式,将西画技法和精神融入中国画中,从而更显和谐。在任伯年之后,在本世纪,人物画特别是肖像画反而不及任画之神味隽永,作品或者浮泛于表面,缺少真情感人的内涵,这一段历史很值得回顾和研究,也正反证着任画中有非常闪光的东西,有很值得借鉴之处。
任伯年对传统人物画的深入研究,使他的人物画自然、洒脱、雅俗共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