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千手观音要当甩手掌柜.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不当“千手观音”不做“甩手掌柜”
——浅谈我的“生本教育观”
山东省桓台第一中学 耿文超
曾几何时,课堂是老师的舞台,可惜跳的是独舞,唱的是“独角戏”,学生个个象木桩一样坐在那里,心是跳动的,思维却是凝滞的。所以我就戏称教师是“千手观音”,手伸的太多,也伸的太长,时时事事处处都想把学生攥在手心里。
盼望着,盼望着,课堂改革的脚步近了,近了,课堂改革的春分吹绿了大地,吹动了教师的心弦,吹活了学生的思维。于是乎,教师从传统的“满堂讲”转为了“满堂问”,进一步又发展到了现在的“满堂论(讨论)”,课堂上老师抛出几个问题,学生讨论,学生总结,老师俨然做了“甩手掌柜”;教授的内容也大大的开阔了,谁要是在课堂上没有一点拓展,还只是“死啃”教材本身,那你就老土了,落伍了,以致于现在许多教师在课堂设计上重视“拓展”环节的程度甚至超过了课文本身,原因很简单,就是这个环节容易出彩;课堂形式也是五花八门,异彩纷呈,笑声不断,掌声雷鸣,好不热闹!
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决定了我们决不能当“千手观音”,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习惯决定了我们不能做“甩手掌柜”,下面结合自己的一点教学实践,粗浅的谈谈自己对“生本教育”的几点认识。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清代郑燮的此句诗教育我们做事要成功就要坚定信念。的确,我们其实经历过许多教育思潮的影响,像“杜郎口教学模式”“洋思中学经验”“衡水中学备考方略”等等,这些教育思想在当时当地应该说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我们也进行了学习,但为什么体现在我们的教学中却没有多少成效,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我们学的不够深入和透彻,学习本身就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学到,再加上各学校的实际情况不一,有时候,别人很好的经验用在我们身上也只能是“雨过地皮湿”了。二是我们坚持的不彻底,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也不能立竿见影,尤其是非常讲究规律性的教育改革,随意就容易造成改革的半路夭折,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应该坚定的说我和老师们一样是一个坚决拥护和努力实践“生本教育”等教学改革的教师。可能是由于我所教的语文学科,从学科本身的特点上来讲更容易改革创新的缘故,几年前,我就开始了类似于现在的“生本教育”的课堂改革,也切身感受到了改革给课堂带来的活力,给学生带来的激情,给老师带来的愉悦。但遗憾的是,这种改革,一是不够彻底,二是不能坚持,原因其实很简单,当我和学生门畅游在这种和谐、民主和快乐的课堂上的时候,各种不同名目的考试接踵而至,我不得不紧急刹车,赶紧拉住同学们欲举得高高的手,堵住学生滔滔不绝的口,苦口婆心的对学生说:还是听老师讲讲考试应注意的知识点吧。于是我们又回到了我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在下面“缄口不言”的状态。等到考试结束,我们又迫不及待的搞起了“生本”,刚进入状态,考试又来了……
想来这些,真是可笑,但实际上是种无奈的苦笑。
到底,“升本教育”能否促进学生的考试成绩,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我们不急功近利,我们不单纯以一次或几次考试成绩,判定一位老师、一名学生的教学水平和学习状态,真正尊重教育和学习规律,我想不用看报纸上,报告中提到的那些成功的典例,我们自己身边,抑或是我们自己也会创出一片新天地。当然,生本需要“科学的生本”,更需要“坚持不懈的生本”,我们需要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精神!
二、徐趋自循辙,躁进应覆轨。
清代诗人刘迎的这句诗的含义,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循序渐进。我们都渴望真正的“生本课堂”,但这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我们为了“生本”而直接把课堂给学生,不教给他们方法,不培养他们习惯,做了“甩手掌柜”,这样的改革无异于“拔苗助长”,必定会失败的。也有的老师,总是担心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无法保证,还是时时处处想伸手,想做回“千手观音”。“生本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不同的阶段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措施。
首先,要从理念上说服学生。“生本教育”的理念老师们都很清楚,不再赘述,至于如何说服学生,老师们都有各自的教育特色,那就得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其次,采取多表扬学生个体的方式,鼓励他们大胆答疑,质疑。我们当老师的都有这样的体会,现在的学生大多都喜欢得到表扬,尤其是那些所谓的“边缘生”,更是急需我们的肯定和鼓励,哪怕是一点点进步,如果我们抓住,可能就会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很好的的契机。
再次,采用“小组竞争”的办法,激励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种方式在“生本教育”的初始阶段,可以说是屡试不爽。优点很明显,可以调动每位同学的积极性,比方说检查背课文,让两个小组抽签进行PK,两个组互相点一名对方组的同学进行背诵比赛,这样,每个同学都积极的背诵,生怕被另外一个组点到背诵,背不过给自己组丢人。类似的这种小组竞争,比单纯的个人竞争要好的多,尤其是对提高班级的整体氛围和成绩,有很好的促进。当然,小组竞争要注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