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耳部解剖与生理要点.ppt

发布:2016-10-03约2.12千字共1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外耳:耳廓、外耳道 中耳:鼓室、咽鼓管、鼓窦、乳突 内耳:前庭、半规管、耳蜗 外耳道 软骨部:约占外1/3 骨部:约占内2/3 外耳道有两处狭窄 外耳道略呈S形弯曲 外 耳 外耳会引起大约在1.5kHz~7kHz的频率范围内,使声音增强或扩 大10-15分贝,这是由 于共振。外耳道频 率大约为2.5kHz, 耳廓的共振频率 接近5kHz。 耳的生理功能 耳的主要功能:听觉 和平衡觉 声波的传导 空气传导和骨传导 空气传导(主) 声波 槌骨 砧骨 耳廓 外耳道 鼓膜 镫骨 前庭窗 外、内淋巴 螺旋器 听神经 中枢 空气振动 传声变压 液体波动 感音 神经冲动 分析 (外耳) (中耳) (内耳) (大脑皮层) 中耳的生理功能 中耳: 匹配作用: 鼓膜与镫骨地板面积比(55/3.2=17) 听骨链的杠杆作用(1.3/1=1.3) 鼓膜杠杆作用 声波提高1.3*17=22.1倍,相当于27dB 加上鼓膜弧度的杠杆作用约30dB 内耳的生理功能(耳蜗) 感音:将机械能转化为生物电能 耳蜗的基底转感受高频声音 耳蜗的尖转感受低频声音 编码:分析传入的声音,使大脑能处理刺激声中包含的信息 耳蜗有双向换能的功能(耳声发射) 平衡生理 人体维持平衡依靠: 前庭(主) 视觉 本体感觉 半规管感受角加减速度的刺激 耳石器官(球囊斑和椭圆囊斑)感受直线加速度,维持人体静态平衡 * 生理学上又可分为传导部分(包括外耳、中耳)和感觉部分(包括内耳、听觉神经及最终感觉声音的大脑中枢) 人耳的解剖和生理 初级培训 * 耳廓 初级培训 * 外耳解剖 外耳由耳廓和通向鼓膜的外耳道组成。 耳廓收集声音,并且判断出声源的方向。外耳道呈S型,平均长2.5cm。 5kHz 2.5kHz 初级培训 * 中耳解剖 鼓膜、3根听小骨、咽鼓管的耳内开口、卵圆窗、圆窗及两条小肌肉。 初级培训 * 鼓膜 鼓膜是区分外耳、中耳的标志。 鼓膜的生理功能: - 是一个换能器; - 屏障作用。 初级培训 * 内耳 内耳是听觉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初级培训 * 外耳生理功能 外耳的生理功能: -耳廓收集来自各个方向的声音; -耳道共振提高声压; -外耳提供了声源定位的信号。 * 外耳道由下弯曲,中段稍有峡,从耳道口至鼓膜平均长3.5cm。耳廓截面多变,平均为?7 x 9mm。外耳道分为软骨部和骨部,软骨部居外侧,占全长的1/3,有汗毛和耵聹腺,起保护作用。这部分的皮肤比耳廓部分厚。骨部居于外耳道的内2/3,其中段较窄,称外耳道峡部。 耳道通常有自洁作用,耳毛像把刷子一样,将耵聹或脱落皮屑持续地轻轻扫向耳甲腔。 在外耳道底部,耳道入口和峡部之间,有迷走神经的分支,在取印模,耳镜检查或戴助听器时,如果触碰了这支末梢分支,就会引起反射性咳嗽。 。 * 鼓膜是中耳的外界,是区分外耳和中耳的重要标志。鼓膜程卵圆形。中间稍向内凹陷,与耳道底程30度角,色灰白,较透明。 鼓膜宽8毫米,高约9毫米,厚0.1毫米。质地教韧,其构造分为三层。外层为皮肤层,中层为浅层的放射状和深层的环状纤维组成,内层为粘膜层。儿童的鼓膜薄且有弹性,年纪越大,鼓膜越厚且越僵硬。 正常鼓膜借以下标志可以识别:锤骨短突,锤骨柄,鼓膜脐及锤骨柄末端的三角形反光区域,称光锥。在锤骨短突前,后襞以上的部分为鼓膜松弛部,其下为鼓膜紧张部。鼓膜以锤骨柄为纵轴,始于一点钟,再在四点钟处作垂直线,得到横轴,由此将鼓膜分成四个象限即:前上,前下,后上,后下。 鼓膜是一个换能器,外界的声音传入耳道,引起鼓膜的振动,传入中耳,故将声能转化成机械能。 鼓环将鼓膜固定在某一位置,它能承受一定的气压,水压和抗感染。成为在外耳和中耳之间的一层防水防气屏障。 * 内耳可分为三部分: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半规管有三部分:上、后、外半规管。三者两两垂直。半规管维持人体的平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