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战后民族解放运动与第三世界的兴起.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九讲 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及第三世界的兴起 一、殖民体系的解体 1、殖民体系解体的原因: 宗主国的衰落和被奴役民族的兴起 殖民地国家和民族主义的力量地不断壮大 “欧洲中心论”的破灭和非西方文明的复兴 2、殖民体系解体的概况 3、殖民体系解体的影响: 殖民主义主导国际关系、西方列强任意奴役和宰割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第三世界开始作为一支不容忽视的新兴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扭转和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 二、印巴分治 1、印度反英运动的高涨 1946年2月19日,印度籍水兵举行起义 。 22日,孟买20万工人罢工 与工人罢工相呼应,孟加拉、马拉巴、克什米尔、特拉凡科、特伦甘纳等地爆发了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 2、西姆拉圆桌会议 5月5-12日,英国使团成员与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代表在西姆拉举行圆桌会议,商讨印度前途问题。 3、《蒙巴顿方案》 1947年6月3日,德里和伦敦同时公布《印度独立法案》,即《蒙巴顿方案》。 《蒙巴顿方案》规定,将印度分为印度联邦、巴基斯坦和土邦3部分。 巴基斯坦由东西两部分组成,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巴基斯坦 。 法案还规定,总督将以英王陛下的名义批准自治领通过的任何法律。 7月18日,英国议会正式通过《印度独立法案》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独立,是两国人民长期艰苦斗争的成就,也是英国殖民者“分而治之”政策的产物。《蒙巴顿方案》对印度资产阶级作出了让步,但留下了严重的隐患。 4、克什米尔战争 克什米尔土邦的归属问题,一直是印巴之间悬而未决的问题。 三、印度尼西亚的独立 1、八月革命 苏加诺和哈达与8月17日签署《独立宣言》,苏加诺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宣告了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诞生。 2、《林芽椰蒂签订协定》 1945年11月15日,荷兰与印尼在井里汶市附近的林芽椰蒂签订《林芽椰蒂签订协定》。 3、“茉莉芬事件” 9月18日,在美国支持下,政府军向驻扎在茉莉芬的革命武装部队发起进攻,制造了“茉莉芬惨案” 4、第二次殖民战争 1948年12月9日,荷兰殖民者不宣而战,向印尼发动第二次殖民战争。 5、印度尼西亚独立 1949年11月2日签订《圆桌会议协定》。 四、埃及共和国的成立 1、七月革命和埃及共和国的成立 1952年1月26日,开罗爆发50万人的反英示威 7月22日夜,“自由军官组织”在开罗发动起义 2、收复苏伊士运河主权 1954年10月,埃英签订《关于苏伊士运河基地的协定》,规定英军在协定签订后20个月的时间内分批撤出埃及。 3、 苏伊士运河战争 1956年10月29日下午,以军对西奈半岛发动突然袭击,挑起“苏伊士运河战争”,即第二次中东战争。 五、古巴革命的胜利 1、“7·26运动”与古巴革命 1953年7月26日,卡斯特罗和他的弟弟劳尔·卡斯特罗 发动了“7·26运动” 卡斯特罗 2、“吉隆滩事件” 卡斯特罗政权成立后,对内进行民主改革,对外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 发展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美国迅速对古巴采取报复措施,企图压垮古巴政府。 1961年1月,美国中断与古巴的外交关系。4月17日,由古巴流亡分子组成的雇佣军,在美国海空军的支持下,侵入古巴南部的猪湾,登陆吉隆滩,企图一举推翻卡斯特罗政府。 3、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苏联把核导弹悄悄运进古巴 10月,美国因苏联的这一行动而宣布对古巴实行武装封锁,引发美苏在此对抗的“加勒比海危机” 4、“游击中心运动” 格瓦拉认为,要确保古巴政权的生存,摆脱孤立状态,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拉美发动“游击中心”活动 格瓦拉写了《游击战》等著作,提出“游击中心主义”,又称“格瓦拉主义”。这一理论把古巴的革命经验当作别国进行革命的普遍原则,认为武装小组是革命的“政治先锋队”,由城市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建立流动的“游击中心”,进行“游击战”,用出奇制胜的战术,就能迅速取得革命的胜利。 六、拉美反美反独裁斗争 1、美国对拉美控制的强化 2、拉美反美反独裁斗争 影响较大的有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多米尼加人民的反美爱国斗争和尼加拉瓜人民的反美反独裁斗争等 3、拉美地区性组织的成立 安第斯条约集团 “美洲国家组织” 七、第三世界的兴起 1、亚非会议的召开 (1)会议召开的背景。 (2)茂物会议 (1954年12月28日-29日 ) (3)亚非会议 (1955年4月18-24日) 这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 2、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961年6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筹备会议在埃及开罗举行。 此次会议宣告了以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化为基本原则和宗旨的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形成。 在1992年第10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