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学第五章细菌的耐药性.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细菌的耐药性 目的要求: 熟悉细菌耐药性的机制和预防 一、抗菌药物的概念 抗生素(antibiotics)是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在微量时对一些特异微生物有杀灭或抑制活性作用的化学物质。 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agents)是指具有杀菌和抑菌活性、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化学合成的药物。 抗菌药物的种类 (二)按生物来源分类 ⒈细菌产生的抗生素 例:多粘菌素(多粘芽胞杆菌) ⒉真菌产生的抗生素 例:青霉素 ⒊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 例:链霉素、卡那霉素、红霉素等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2.损伤细胞膜的功能 3.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4.抑制细菌核酸合成 (表6-1) 归纳:3合成1功能 第二节 细菌的耐药机制 一、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⒈固有耐药性(天然耐药性) ——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天然不敏感 耐药基因来自于亲代 存在于其染色体上 具有种属特异性 ⒉获得耐药性 ——指细菌DNA的改变导致其获得了耐药性表型 耐药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或获得新基因 机制: (1)染色体突变 (2)耐药基因在质粒、转座子和整合子等可移动的遗传元件介导下进行转移并传播 3.多重耐药性 ——指细菌同时对多种作用机制不同或结构完全各异的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 交叉耐药性 泛耐药性 二、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⒈钝化酶的产生 钝化酶:由耐药菌株产生,具有破坏或灭活抗菌药物活性的一类酶。 ⒉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⒊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 ⒋主动外排机制 5.细菌生物被膜作用 超级细菌:对几乎所有抗生素有抗药性的细菌的统称。 滥用抗生素是超级病菌的产生的根本原因 基因突变是超级细菌产生的主要原因 在上世纪60年代,全世界每年死于感染性疾病的人数约为700万,而这一数字到了本世纪初上升到2000万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3.加强药政管理 4.研制新的抗菌药物 选配新的复方制剂:将抗菌药与某些酶抑制剂组合 提取天然植物成分:黄连、黄芩、金银花、四季青等 开发天然抗菌蛋白: 1972年在果蝇中发现抗细菌蛋白质的作用 昆虫抗菌肽:至今150种之多 5.破坏耐药基因 * *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分类 代表药物 β-内酰胺类 青霉素类、头孢霉素类等 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螺旋霉素等 氨基糖甙类 链霉素、庆大霉素等 四环素类 四环素、多西环素等 氯霉素类 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 磺胺类、喹洛酮类 抗结核药物 利福平、异烟肼等 多肽类抗生素 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