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护士论文急诊科护理论文范文内科临床护理论文支气管哮喘治疗论文:呼吸科临床药师对哮喘患者的用药监护.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急诊科护士论文急诊科护理论文范文内科临床护理论文支气管哮喘治疗论文GERD[4]。伴胃食管反流的哮喘患者常常使用H2受体阻滞剂治疗。②对有应用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指征的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的患者,可用H2受体阻滞剂防治消化性溃疡。③法莫替丁片不良反应较少,不抑制肝药酶,因此,不影响茶碱等呼吸科常用药物的代谢,使用较为安全[5-6],常用于有呃逆、反酸等症状的消化性溃疡患者。
笔者既往参与药物治疗的患者中,未发生过因使用法莫替丁片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通过查阅该药不良反应的相关文献报道及H2受体拮抗剂与哮喘等文献获知,H2受体拮抗剂对GERD伴哮喘(特别是GERD为哮喘发作或/和加重诱因)及哮喘伴免疫功能低下、反复气道感染者有一定疗效。单纯哮喘患者因H2受体功能下降,可导致H1受体功能相对亢进,产生气道痉挛,导致不同症状的过敏性疾病,甚至诱发和加重哮喘患者的病情。笔者将结论及时反馈给医生,使得哮喘患者正确用药,减少法莫替丁片ADR的发生率。
因此,当发生ADR时,临床药师不仅要认真填写不良反应报告,更要认真分析原因,寻找药物治疗规律,避免相似的问题再次发生。同时,药师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主动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和用药指导,解除他们的用药顾虑,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3积极为临床医生提供合理化用药建议
临床药师应掌握可能引起支气管痉挛的药物,避免因药物使用不当而诱发或加重哮喘的发作。例如,有些哮喘患者并发高血压、心动过速,需要使用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在选择药物时,应禁用非选择性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原因:β2-肾上腺素受体在气道和肺组织内广泛分布,可引起支气管平滑肌舒张,抑制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等释放炎症介质。非选择性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可阻滞β2-肾上腺素受体,而引起不同程度的支气管痉挛。这类药对正常人影响较小,但对哮喘患者而言,有时可诱发或加重哮喘的发作。
因此,要禁用普萘洛尔、吲哚洛尔等非选择性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可以慎用选择性β1-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如阿替洛尔、美托洛尔等。另外,患有青光眼的哮喘患者使用噻吗洛尔滴眼液时,也可诱发加重哮喘。可诱发哮喘的药物,如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布洛芬、吲哚美辛等,此类药物因抑制了花生四烯酸合成前列腺素的环氧合酶途径,而使脂氧合酶途径的代谢增加,导致LT生成增多,使气道平滑肌发生强烈收缩[3];再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对糖尿病性高血压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应慎用于有哮喘的高血压患者,因为该药会抑制缓激肽降解,体内过多的缓激肽会引起哮喘患者刺激性、持续性干咳,可以选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抑制剂;乙酰半胱氨酸是呼吸科常用的黏液溶解剂,可用于哮喘患者粘液腺分泌增多,痰液黏,不易咳出,但该药禁用于哮喘急性发作期,因为该药的氧化产物可加重气管痉挛,导致气道反应性增加。
哮喘是一种难以根治、容易反复发作的肺部慢性疾病[7-8],我国哮喘的患病率为0.5%~1.5%,且发病率还在不断上升[9]。有效的药物治疗可以控制哮喘进一步发展。我院呼吸科病房收治的哮喘患者多为高龄且病情较重,其中一些患者还存在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药物治疗往往是在遵循《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的基础上,采取多种药物联合的方式,药物治疗复杂。同时,一些患者对自身疾病和用药缺乏正确认识,因此,患者用药监护尤为重要。
作为呼吸科临床药师,应了解呼吸科及相关学科的医学知识,深入临床,培养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思维;同时,应具备扎实的药学知识,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积累药物治疗经验,才能在参与患者用药决策时,为临床医生提出合理化的用药建议,降低ADR的发生率。通过科学的药学监护,达到哮喘的治疗目标:迅速控制哮喘症状并予以维持,防止形成不可逆性气道阻塞,避免病情的进一步恶化而引发的死亡。
参考文献:
[1]纪洪娥,杨秀玲,高岩,等.支气管哮喘治疗新理念[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6):5072.
[2]梁晓,方利洲,杨瑞安,等.孟鲁司特联合氟替卡松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2009,4(3):178-179.
[3]林昭鹂,尹玉敏.儿童哮喘致病因素探讨[J].现代医学,2005,33(3):191.
[4]殷凯生.呼吸疾病诊断流程与治疗策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1-33.
[5]王慧,曲龙妹,陈霞,等.法莫替丁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及生物等效性评价[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8,11(4):253-255.
[6]项琳燕,留晓霞.法莫替丁过敏反应的抢救和护理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6):1059-1060.
[7]杨慧敏,袁天喜,陈爱红,等.应用PDCA循环对哮喘患者实施家庭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4):77.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