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二节.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二节
篇一:高中生物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导学案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能力目标:
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阅读指南: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外界 的变化和体内 活动的进行,都会使内环境的各种 和
______________不断发生变化。
1.体温: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 ,但在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 、
等的不同而存在微小的差异;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一般不超过 。
2.内环境的稳态:生理学家把 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 、 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叫做稳态。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内环境稳态的基础:维持稳态的基础是人体协调一致地 。(1)直接相关的系
统: 、 、、 。(2)参与调节的系
统: 、 、 。
2.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最初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 的调节。
(2)经典解释:内环境的稳态是在 和 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 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现代观点:目前普遍认为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其
中免疫调节是通过发现并清除 、 等对内环境的稳态起调节作用。
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 的必要条件。
(1)只有和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为正常的细胞代谢提供充足
的反应物;
(2)只有 、 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酶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
合作探究:
1、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1).目的要求:在实验中用 的方法,通过向、、中加入酸或
的机制。
1 碱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与 相似而不同于,从而说明
(2).绘出用盐酸或NaOH分别处理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后相应的pH变化曲线:
(3).尝试解释缓冲液和生物材料维持PH相对稳定的原因。
加入HCl时,缓冲液的变化是
加入NaOH时,缓冲液的变化是 。
生物材料中有物质(如H2CO3和NaHCO3)。当酸性物质(如剧烈运动时产生的乳酸)增加时:
乳酸+NaHCO3→H2CO3+乳酸钠;H2CO3→H2O+CO2(经呼吸系统排出体外);当碱性物质(如Na2CO3)增加时: Na2CO3+H2CO3→2NaHCO3(过多的NaHCO3可以由肾脏排出)
2、高烧的原因是夏天出汗的意义是 ,大量出汗后应饮用 以维持内环
境中 的稳定。
3、人到青藏高原后头痛乏力的原因是这一事实说
明。
自主提问:
应用创新:
1.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用盐酸滴定等量人体血浆与0.9%的NaCl溶液时,两者的pH变化相同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2.如右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结构和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相同
B.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太少会使a液和c液减少
C.的有氧呼吸产物可参加体液调节
D.c液中可发生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3.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B.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稳定只取决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
C.内环境稳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结果
D.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4.关于人体内环境中pH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人体血液的pH通常在7.35—7.45之间
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会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
2 ( )
C.血液中Na2CO3过多时,就与H2CO3结合形成NaHCO3
D.pH的相对平衡是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独立完成的
5.下列有关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进行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D.当血液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6.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
B.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D.人体的内环境即指体液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