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耻感文化”对军人道德建设的意义.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维普资讯
骥矗稿 道德建设
DAODEJIANSHE 谣 :=l 澎
●李 鹏
国、耻于背离人民、耻于愚昧无知、耻于损人利己、耻于见利
军 I,精神文明建设要走在全社会的前列,军人要
忘义、耻于违法乱纪、耻于好逸恶劳、耻于骄奢淫逸的内省
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这是党和人民对军队提出
中,确立 “八荣”的道德取 向,在争先创优 、争当英雄人物中
的道德要求。军队 “走前列”、“做模范”,既要从弘扬时代
提升 自己的人格形象 ,提高整个军队的道德水平。
精神 中求得突破 ,又要从传承民族文化中吸收营养 ,既
要将先进的时代文化融入军人道德实践之中,又要吸收 传统 “耻感文化”有助于军人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念。
传统 “耻感文化”在道德教化上 的精髓,使高尚道德元素 传统 “耻感文化”中蕴含着价值评价。儒家提出 “仁则荣,不仁
深入军人精神,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在军人意识中 则辱”,法家认为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古训中
的主流地位。 “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贫贱不能移 ,富贵不能淫,
传统 “耻感文化”有助于军人确立正确的道德 威武不能屈”等荣辱的标准,以“不仁”、“不义”、“失节”、失“志”
为耻的 “耻感文化”的 目的,是教育人要有 “大仁”、“大义”、
取向。传统 “耻感文化”中蕴含着道德理念。孔子说:“知耻
“大节”、“大志”,在两相对比中体现是非、善恶、荣辱等价值
近乎勇。”他认为,有耻、知耻是士不可缺少的品质。孟子也
评判的标准;在对比感悟中人们不断超越 自我的道德意识,
说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朱熹强调人应当
将对 “大是”、“大善”、“大荣”的价值追求提炼升华为一种价
知耻,“耻便是羞恶之心,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清末龚
值观念 ,这种道德价值观的构建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对道
自珍提出了著名的“廉耻论”,指出: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
德最高境界的追求则是其永恒的动力。
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他更是将个人的知耻与国
家的兴亡联系起来。羞耻观念作为道德意识的一种,不仅 正确的羞耻观有助于军人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念。对 “不
见诸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浩瀚书典 ,更深入到普通百姓的H 仁”、“不义”、“失节”、“失志”的不耻 ,表现为当代军人对 “使
常观念 ,从寡廉鲜耻 、恬不知耻等成语中就可看出羞耻观 命、忠诚 、纪律 、牺牲”的追求。当官兵树立起以不辱使命为
对中国民众的影响。耻感文化中明显的羞耻思想取向是时 荣 、以无视使命为耻的道德标准时,必将稳定地影响着官兵
代所需要的,羞耻感作为人类内心深处判断是非善恶的一 的价值判断和行为,进而影响军队建设的走向。忠诚是党、国
个标准,从反面推动着道德的进步。 家和人民对军队的基本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 旨、
正确的羞耻观有助于军人确立正确的道德取向。几千 人民当家作主政治制度的捍卫者、国家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
年来,以羞耻心为基石的荣辱观成就了许许多多的英雄。 的安全保障者,这些定位无不体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