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学设计模板
课程名称
《庐山的云雾》
执教教师
梁彬
学校名称
信阳息县岗李中心校
学科
语文
学段
三年级
一.内容分析
《庐山的云雾》运用比喻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全文层次分明,第一自然段总写出了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第二、三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对云遮雾绕的庐山的喜爱与留恋之情。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句意思的方法。对于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写还有一定难度。因此,本节课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在读中感悟文章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意境,在读中内化语言,积累背诵。
三.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
2、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教学资源
及环境准备
教具:课件
资源: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
回顾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
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想想:(1)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2)你从哪些具体的语句中读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呢?把它找出来,读一读。
3、生汇报:
(1)此段围绕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写的
(2)庐山云雾的特点用一个词来形容:千姿百态
4、再读读这些句子,你最喜欢哪句?说说理由。
5、作者把不同的云雾比作帽子、玉带、大海、天幕,这些动人的语句让大家有了身临其境之感,这么美的语言不读太可惜了。
6、我们不仅在读中可以感受美,还可以在课外时间用笔画出美。
7、感情朗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庐山的云雾除了千姿百态,还给人什么感受呢?读读第三自然段便知。
2、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自主解决问题:
(1)你从这段中又发现了云雾的什么特点?读文划出云雾变化的句子。
(2)读中想象还有哪些变化?
3、“瞬息万变”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你觉得云雾怎样?(变化快)
4、你还从哪些词体会到云雾变化得快?
5、这段我们应该怎样来读?
6、“瞬息”是说快,那“万变”是说变化的样子多,想象一下云雾在哪又变成了什么样子?看视频展开想象
(大胆、丰富的想象是对文章内容的补白。)
7、学生交流
8、大自然像一位魔术师,将庐山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不由赞叹。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齐读
2、说说为什么庐山令人流连忘返?用“流连忘返”说一句话
五、写法拓展
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一个共同之处,都以中心句起头,其他几句围绕中心句展开具体叙述,这就是“总分”结构,今后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写法写写身边的景物。
冬天天气真冷。---------------------------------------------。
下课后活动场真--------。------------------------------------。
六、总结延伸
1、庐山的秀闻名天下,庐山云雾的神奇令人流连忘返,古今多少文人赞颂庐山,同学们想到那些诗句,从中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
2、欣赏五岳图片,激发学生收集兴趣。
七、作业
1、学习“总分”的写法,描写一处景物
2、背诵课文
老师激趣
播放视频
组织交流
指导朗读
指导学生抓关键词
师示范读
指导遣词造句
指导写法
展示图片
美美的读
带着问题读文
汇报交流
品 读
自读自悟
展开想象
品读感悟美
自由交流
妙笔生花
激发情感
复习
读中有悟
培养想象能力
学以致用
读写结合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庐山的云雾
千姿百态 像 帽子、玉带、大海、天幕……
瞬息万变 轻烟、银河、白马、冰山……
八、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注重老师范读,引发学生情感。
2、注重指导学生品读美文,读中对话文本,读中感悟。
不足之处:
内容多,时间紧张
学生交流表现较少
对写景写感想的写作手法指导不到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