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解剖生理学课件 脑.ppt

发布:2021-04-17约5.99千字共16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前连合 海马连合 脑干、小脑、脊髓之间互相联系 (3)投射纤维 是大脑皮质与间脑、 行纤维束 的上、下 内囊 位于尾状 由端脑的 尾状核 豆状核 背侧丘脑 核、背侧 丘脑与豆 状核之间 投射纤维 组成 与豆状核之间 与豆状核之间 的拐角处 前、后肢相交 位于尾状核头 位于背侧丘脑 内囊后肢 内囊膝 内囊前肢 尾状核头 背侧丘脑 豆状核 皮质核束 位于内囊膝 皮质脊髓束 丘脑中央辐射 视辐射 听辐射 在内囊后肢 锥体束损伤 内囊出血引起 对侧偏瘫 丘脑中央辐射 视辐射损伤 损伤 对侧偏身 一般感觉障碍 双眼对侧视野偏盲 内囊综合征(三偏征) 中央部 下角 第三脑室 脑和脊髓被膜的分层 蛛网膜 硬脑膜、 脑蛛网膜 宽阔部位称蛛网膜下池 硬膜: 软膜: 硬脊膜 脊髓蛛网膜 软脑膜、 之间有蛛网膜下隙 充满脑脊液 软脊膜 硬脑膜 上端附着于 与硬脑膜相连续 枕骨大孔边缘 (一)硬脊膜 硬脊膜 硬膜外隙阻滞麻醉穿刺层次 硬膜外隙内略呈负压 蛛网膜下隙 (三)脊髓蛛网膜 贴附在硬脊膜内面 与软膜之间有 脊髓蛛网膜 蛛网膜下隙 (三)脊髓蛛网膜 向上与 脑蛛网 相通 膜下隙 (三)脊髓蛛网膜 脊髓蛛网膜下隙 平第2骶椎 蛛网膜和 蛛网膜下隙 下端也平 终池 第2骶椎 第1腰椎 马尾悬垂于池内脑脊液中 蛛网膜下隙 下缘 蛛网膜下隙穿刺 在3、4腰椎之间 称腰椎穿刺 简称腰穿 刺入终池内 (二)脑蛛网膜 (三)软脑膜 一 、脑被膜 1. 结构特点 (一)硬脑膜 2.与颅骨的关系 3.大脑镰与小脑幕 4.硬脑膜窦 外侧沟 中央沟 顶枕沟 3条叶间沟: 枕叶 边缘叶 颞叶 颞叶 大脑半球分叶 枕前切迹 额叶 顶叶 顶叶 额叶 枕叶 5.大脑半球各叶的沟回 (1)外侧面沟回 (2)内侧面沟回 (3)海马结构 (4)底面沟回 额上沟 额下沟 中 央 前 回 额 中 回 额 上 回 额 下 回 中 央 后 回 中央后沟 顶 小 叶 上 顶内沟 颞 上 回 颞 中 回 颞 下 回 颞下沟 颞上沟 中央前沟 顶 小 叶 下 回上缘 角回 海马 穹窿 乳头体 (3)海马结构 嗅球 嗅束 海马旁回 Ⅰ嗅N终于此 嗅三角 钩 侧副沟 枕颞沟 (4)底面沟回 (二)端脑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大脑皮质 大脑髓质 基底核 侧脑室 1.大脑皮质 (1)结构分层 (2)功能定位 1) 躯体运动区 2) 躯体感觉区 3)视区 4)嗅区 5)听区 6)语言区 (2) 功能定位 1)第Ⅰ躯体运动区 位于中央前回和 中央旁小叶前部 发出锥体束 管理随意运动 (4、6区) 与身体各 部对应关 系: 左右交叉 上下颠倒 此区受损 对侧相应 部位骨骼 肌瘫痪。 1)第Ⅰ躯体感觉区 位于中央后回和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丘脑腹后核发出 产生一般感觉 终止于此区 的丘脑中央辐射 (3、 1、 2区) 与身体各 部对应关 系: 左右交叉 上下颠倒 此区受损 对侧相应 部位一般 感觉消失 3)视区 位于距状沟两侧 产生视觉 视辐射终于此 此区受损 两眼对侧视野偏盲 与两眼视野 左右交叉 上下颠倒 对应关系 4)嗅觉区 在海马旁回和钩 内脏活动中枢 在边缘叶 (17区) 5)听区 位于颞横回 听辐射终止于此 一侧受损不至于聋 产生听觉 接收两耳听觉冲动 (41、42区) 6)语言区 多数人在左半球 书写中枢 在额中回后部 运动性语言(说话)中枢 在额下回后部 听觉性语 在颞上回 后部 视觉性语 在角回 言中枢 言中枢 2.基底核 豆状核 尾状核 杏仁体 屏状核 纹状体 豆状核 尾状核 背侧丘脑 位于背侧丘脑的前外侧 头 体 尾 环绕在豆状核和 背侧丘脑周围 杏仁体 尾状核头 尾状核体 尾 杏仁体在钩深面 在岛叶皮质深面 豆状核 背侧丘脑 豆状核 尾状核尾 丘脑前外侧 尾状核头 丘脑背外侧 尾状核体 豆状核 尾状核头 背侧丘脑 尾状核尾 尾状核头 尾状核尾 背侧丘脑 豆状核 背侧丘脑 豆状核 尾状核体 尾状核尾 背侧丘脑 豆状核 尾状核体 背侧丘脑 尾状核尾 尾状核 壳 新纹状体 旧纹状体 苍白球 豆状核 点击“震颤麻痹”,演播病例 是皮质下运动中枢 纹状体功能: 协调随意运动; 调节肌张力; 管理习惯性、附带动作。 调整姿势; 纹状体病变有两种不同表现: ①肌张力增高,运动过少, 静止性震颤。 震颤麻痹 (Parkinson)综合征 ②肌张力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