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孟子》三章 课件.ppt.pptx
;素养目标;学法指引;1.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著。其文章气势磅礴,逻辑严密,又善于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2.背景简介
从春秋时期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到了战国中期,各诸侯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列国分立开始趋向统一。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动,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从30岁左右开始收徒讲学,宣扬儒家学说。44岁时,孟子开始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学说。在实践中不断碰壁之后,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自读课文,完成结构图。;富
贵
不
能
淫;生于
忧患,
死于
安乐;第一课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3.第5句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6.文章结尾两句,作者得出什么结论?;;2.对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认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并翻译黑体的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③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通假字。
亲戚畔之()
3.一词多义。
(1)之;(2)而;4.古今异义。
(1)池非不深也古义:()今义:()
(2)委而去之
古义:()今义:()
(3)委而去之古义:()今义:()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义:()今义:()
5.词类活用。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6.文言文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寡助之至,__________;多助之至,__________。
(3)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指出决定战争和治国成败的三个重要因素,表明文章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秋时期卫国公子州吁杀死哥哥篡位,对内实行残暴统治,对外穷兵黩武,最终众叛亲离。他的经历正应了孟子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富贵不能淫;孟子语录: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