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护理体会.doc

发布:2018-01-27约2.36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护理体会 解晓梅1 王会东2 王桂玲3 (1平县人民医院 271500;2东平县银山镇卫生院 271500; 3 东平县大羊镇卫生院 271500) 【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护理。方法: 总结46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护理体会。结果:研究表明患者住院天数平均为7~10d,疗效优良率达98%,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由以往的90%升至98%。结论:优质、全面、系统的专科护理保证了手术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孔镜 髓核摘除术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1-0142-01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临床常见的疼痛科病症,行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创伤较大、恢复时间较长,而且术后可能对脊柱的稳定造成不良影响。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开放手术治疗逐渐被高科技的微创治疗方法所替代并很快被患者所接受,但围手术期护理成为一个新课题,况且微创术后护理在其康复过程中作用不可忽视。笔者根据我科椎间孔镜的术后护理总结几点体会,供同道参考。 1 临床资料 本组46例患者,年龄32~66岁,平均39.3岁;男14例,女32例;患者均有典型腰腿痛症状,经理疗、药物等保守治疗无效。均经CT扫描或MRI检查明确诊断。病变部位:L4-L519例,L5-S122例,L4-S115例。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 2 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一般护理 术前注意保暖,加强营养,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完善术前常规检查、检验项目,了解患者全身情况。 2.1.2 心理护理 椎间孔镜是近几年开展的新技术,且我科还是在本地区首家应用这项技术的,故患者及家属往往担心该技术的安全性和疗效。因此,术前护士应主动巡视病房,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用浅显易懂的医学语言介绍此类手术的特点及优越性、麻醉方法及术后恢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同时倾听患者的陈述,了解患者的需求,多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以解除患者的??虑及担忧,取得患者的信任,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主动配合。 2.2术后护理 2.2.1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双下肢感觉、运动变化情况,与患者沟通,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询问患者症状有无好转,有哪些变化。 2.2.2切口观察及处理 切口约7.0mm大小,换药时局部消毒后使用创可贴覆盖。保持穿刺处敷料完整、干燥,若污染应随时更换,以减少感染的发生。详细观察切口周围皮肤有无红肿、淤血、触压痛等,如有异常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2.3 体位护理 患者术后佩戴软腰围以保护腰部,第一天取平卧位,禁止翻身,待血压、呼吸平稳后方可翻身。24小时后鼓励患者在腰围保护下下床活动,但在患者耐受的范围内,护士需知患者腰围正确的佩戴方法,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腰围。指导患者保持腰背部直立,轴线翻身,以仰卧位为宜,适当侧卧。避免过早剧烈运动,避免身体过度扭转,保持脊柱的正常生理弯曲度,防止残存椎间盘突出,利于预后。 2.2.4 康复训练 (1)鼓励患者,早期直腿抬高练习是防止神经根粘连的有效措施。术后即可协助病人做直腿抬高,以后鼓励病人主动直腿抬高,并逐渐增加抬腿幅度,防止神经根粘连的发生。(2)术后 1周开始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锻炼,提高腰背肌肌力,增加脊柱稳定性。开始时指导病人可用头、双肘及双足五点作为支撑点,使背部、腰部向上抬起,以后逐渐改为头顶和双足支撑三点法抬起腰背部。锻炼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动作幅度和次数。(3)下床活动时要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先给患者在床上佩带好腰围,然后让患者俯卧位移至床边,让患者屈髋屈膝,护士扶助患者站起,如无头晕、眼花等症状时协助站立,站立时保持腰部伸直位然后绕床边走 1 圈,初次下地时间应短,等适应后逐渐延长下床活动的时间和次数,锻炼时要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配合尽早锻炼。 3 出院指导 根据患者工作性质、个性特征,采用科室专制的出院指导宣传卡逐一指导,主要内容包括:卧硬板床,保持正确的坐、卧、立、行的姿势,3个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