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GB/T 22329-2008牛皮蝇蛆病诊断技术.pdf

发布:2021-06-02约3.27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犐犆犛11.220 犅41 中华人 民共和 国国家 标准 / — 犌犅犜22329 2008 牛皮蝇蛆病诊断技术 犇犻犪狀狅狊狋犻犮狋犲犮犺狀犻狌犲狊犳狅狉犫狅狏犻狀犲犺 狅犱犲狉犿狅狊犻狊 犵 狇 狔狆 20080822发布 20081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 布 中 国 国 家 标 准 化 管 理 委 员 会 / — 犌犅犜22329 2008 前 言    本标准的附录 、附录 和附录 均为规范性附录。 A B C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动物防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殷宏、罗建勋、关贵全。 Ⅰ / — 犌犅犜22329 2008 牛皮蝇蛆病诊断技术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牛皮蝇蛆病( )诊断技术的要求,包括临床诊断、动物剖检和酶联 bovineh odermosis yp 免疫吸附试验( )。 ELISA 本标准适用于牛皮蝇蛆病的诊断。 2 临床诊断及剖检检查   2.1 临床诊断   牛感染皮蝇后,一般不呈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严重感染时,幼畜可表现出消瘦、生长缓慢、贫血,母 牛产乳量下降,役畜的使役能力降低等症状。当皮蝇幼虫钻入脑部时,可引起神经症状,如作后退运动、 突然倒地、麻痹或晕厥等,重者可造成死亡。此外,由于第三期幼虫在皮肤上形成穿孔,细菌感染而引起 化脓,形成瘘管,常有脓液和浆液流出,瘘管逐渐愈合,形成斑痕。但上述症状只能作为诊断的参考指 标,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只有当在牛的背部发现瘤肿状隆起和皮下蜂窝组织炎,且可挤出第三期幼虫 时,方能确诊。 2.2 剖检检查   当对疫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时,经常采用此方法。重点检查部位为食道黏膜、背部皮下、瘤胃浆膜、 大网膜、食道浆膜等部位,如发现第一期、第二期或第三期任一阶段的幼虫,便可确诊。 2.2.1 第一期幼虫的形态   呈乳白色,长 ,宽 ,前端稍尖。 3.5mm 12mm 0.75mm 2mm ~ ~ 2.2.2 第二期幼虫的形态   呈浅黄白色,长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