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6中考总复习第讲物态变化.ppt

发布:2016-05-20约字共6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部分 考点研究 第四讲 物态变化 【解析】(1)从图中可知,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48 ℃不变,所以其熔点是48℃,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从第4min开始熔化,到第8min结束,经历了4min;(2)将物质放在试管中直接用酒精灯加热会导致海波受热不均匀. 雪、霜、雾凇、窗花的形成;紫色的碘蒸气冷却变成黑色的固体碘 放热 气态→固态 凝华 (3)“白气”现象的理解 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将“白气”和水蒸气混淆,事实上:“白气”和水蒸气是水的两种状态,水蒸气是气态,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白气”是液态,是由无数的小水滴组成的.“白气”的形成有两种情况,如下表所示: 夏天,雪糕周围冒出的“白气”、打开瓶盖时,瓶口周围的“白气” 烧水时看到的“白气”、冬天,人在室外呼出的“白气” 常考 举例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物体,液化成小液滴 高温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空气,液化成小液滴 形成 原因 例1(2014哈尔滨)下列四幅图中,关于自然现象形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B. 雪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C. 南极的空气很湿润是因为冰可以汽化为水蒸气 D. 屋檐下的冰锥是雪先熔化为水,水又凝固成冰而形成的 C 【解析】 雪一般是由水蒸气直接凝结成的小冰晶,其形成属于凝华现象,也有部分雪是凝固形成的 √ B 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 A 解读 正误 选项 屋檐下的冰锥的形成,先是屋顶的积雪在太阳的照射下受热熔化变成水,然后水流到屋檐下的背阴处受冷凝固成冰 √ D 固态的冰直接变成气态的水蒸气是升华现象,不是汽化现象 C × 2. 熔化、凝固图像的理解 考情总结:主要涉及对晶体熔化图像中的某一时间段和特殊点的理解,考查晶体、非晶体的判断,判断晶体的熔点或凝固点,判断熔化(或凝固)所用时间、物质所处状态等. 知识辨析:晶体、非晶体熔化、凝固图像如下表所示: 图像 熔化 非晶体 晶体 吸热熔化,温度不断升高,无固定熔点 ①AB段物质处于固态,表示晶体吸热升温过程 ②BC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表示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③CD段物质处于液态,表示液体吸热升温过程 ④此晶体的熔点为T ℃ 性质 熔化 图像 凝固 放热凝固,温度不断下降,无固定凝固点 ①DC段物质处于液态,表示晶体放热降温过程 ②CB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表示晶体凝固过程温度保持不变 ③BA段物质处于固态,表示晶体放热降温过程 ④此晶体的凝固点为T ℃ 性质 凝固 例2(2014临沂)如图是某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图像,下列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 ) A. 这种物质是晶体,其熔点是50 ℃ B. 在AB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C. 在BC段物质不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D. 在CD段物质处于液态 例2题图 A 【解析】 实验突破 实验一 探究晶体熔化时的规律(2014年2次,2013年5次,2012年4次) 1.实验器材(常考查温度计、石棉网等) 2.固体颗粒大小的选择(尽可能用粉末状,这样受热均匀) 3.使用水浴法加热(保证受热均匀),同时在加热过程中搅拌(2012年1次) 4.烧杯中水量的规定及试管插入水中的位置要求(烧杯中水的量不宜太多,避免加热时间过长,要求是能够浸没试管中装有的固体,同时试管不能接触到烧杯底和侧壁)(2013年1次) 5.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2013年1次,2012年1次) 6.烧杯口处“白气”的成因(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7.判断晶体和非晶体(2014年1次,2013年2次,2012年2次) 8.判断熔点(2014年1次,2012年2次) 9.判断物质在各时间段的特点(2014年1次,2013年1次,2012年2次) 10.根据所给数据绘制曲线图像 11.实验评价 实验结论: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例1(2014鞍山)在探究“海波的熔化特点”实验中 例1题图 (1)图甲所示,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做出的海波熔化图像,由图像甲可知海波的熔点应为____℃.其熔化过程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熔化过程经历了__分钟. (2)另一小组为了使物质更快受热,采用图乙所示装置,你认为该装置存在的不足是_______________. 48 继续吸热,温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