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医内科--癫狂.ppt

发布:2018-04-01约9.58千字共7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癫 狂 张志远 二、历史沿革 1、《内经》 1)病名之源:出自《灵枢·癫狂》 2)症状描述: 《灵枢·癫狂》:“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 “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狂言、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狂,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善笑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 3)病因病机: 先天因素:《素问·奇病论》:“人生而 有病癫疾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 情志因素:《灵枢· 癫狂》:“得之忧 饥”、“得之大怒”、“得之有所大喜”, 《灵枢·本神》:“喜乐无极则伤魄,魄 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 火能致狂:《素问·至真要大论》:“诸 躁狂越,皆属于火” 阴阳失调,气机逆乱: 《素问· 通评虚实论》:“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 《素问· 脉解》:“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洗虚上实,过狂癫疾也。” 《素问· 宣明五气论》:“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癫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因出于阳则怒,是谓五乱。” 《素问· 生气通天论》:“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素问· 调经论》:“血出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4)治疗(主要针对狂病) 《素问·病能论》:“有病狂怒者,其病安 生?……生于阳者也……阳气者,因暴折而 难决,故善怒也。病名阳厥……夺其食则已。 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则已也。使 之服生铁落饮,夫生铁落者,下气痰(疾) 也。” 夺其食:减少饮食、禁食;涌吐、泻下。 针灸疗法:《灵枢· 癫狂》用针刺、刺血法治 疗癫狂,常取手足阳明、太阳、太阴经穴。 生铁落:《本经》列为中品,味辛甘,性平散,质重能镇,能除胸膈中热气,食不下,止烦,镇心平肝、定惊疗狂。 取生铁一大块,入火中烧赤红,放砧上用锤重重敲锻时,火花四溅,纷纷坠地者,是名铁落。 2、《难经》 明确提出癫与狂的鉴别要点: 《难经·二十难》有“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认 为阴阳之偏盛偏衰为其基本病机。 《难经·五十九难》从症状表现上加以区别,“狂 癫之病何以别之?然:狂疾之始发,少卧而不饥, 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 不休……狂言,惊,善笑,为歌乐,妄行不休者, 得之大怒……狂,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少 气之所生也……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 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 3、金元时期 癫狂的病因学说有了较大的发展,并首开 精神治疗之先河。 狂病“主火主痰”。 《丹溪心法·癫狂篇》论:“癫属阴,狂属 阳……大率多因痰结于心胸间。”--痰迷 心窍,及吐法之理论基础。 朱丹溪首倡“以人事制之”--精神心理治疗之 先驱。 《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论:“多喜为癫, 多怒为狂,然喜为心志,故心热甚则多喜, 而为癫也;怒为肝志,火实制金,不能平 木,故肝实则多怒,而为狂也。况五志所 发皆为热,故狂者五志间发,但怒多尔! 凡热于中,则多于阳明胃经也。经曰:阳 明之厥,则癫疾欲走,腹满不得卧,面赤 而热,妄言。” 4、明清 1)明确区分了癫、狂、痫三种疾病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癫狂痫总论》:“究其 言癫者,祖《素问》也,言癫狂者,祖《灵 枢》也。要之癫狂痫,大相径庭,非名殊而 实一之谓也。” 2)在前人狂病“主火主痰”的基础上,提 出“肝风”、“气血凝滞”的发病理论。 明·皇甫中《明医指掌·癫狂证》:“或因大怒, 动其肝风,或因大惊,动其心火,或素有痰,卒 为火升,升而不降,壅塞心窍,神明不得出入, 主宰先其号令,心反为痰所役,一时发越,若逾 垣上屋,持刀杀人,裸体骂詈,不避亲疏,飞奔 急走,涉水如陆者。”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痹证有瘀血论》于癫狂梦 醒汤中阐明癫狂病机:“癫狂一症,乃气血凝滞, 使脑气与腑气不相接续”。 3)在因火致狂之中,又有阳明火盛,三焦邪 实热甚,心脾受热,因火致痰之分。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杂证谟· 癫狂痴呆》: “狂病常醒,多怒多暴;癫病常昏,多倦而静。 由此观之,则阴阳寒热自有冰炭之异。 ”针 对阴阳寒热之不同,分别治以白虎汤、大承气 汤、清心凉膈散、清膈抱龙丸、生铁落饮等方 剂。 三、范围 癫病:主要包括西医的躁狂抑郁症,抑郁性 神经症,精神分裂症后的抑郁症等。 狂病:主要包括西医的精神分裂症之紧张性 兴奋型及青春型者、躁狂抑郁症之狂躁型者、 急性反应性精神病的反应性兴奋状态等。 四、证候特点及病因病机 癫 病 1、证候特征 1)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 静而少动为特征。 2)起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 3)发病与忧思劳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