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设计参考资料2.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1)本框的主要内容
?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第一框。本框分为三目。第一目从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比较中,引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概念、关系;第二目分析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第三目指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本框在全书中的地位
《生活与哲学》第二、三单元主要是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讲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而没有把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和人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题进行讨论。因此,第四单元首先要讲清楚的一个内容就是社会历史观。
本框属于社会历史观的重点内容,主要讲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目的是为下一框讲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为下一课讲人的价值与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做准备。
二、学生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在第二、三单元系统地学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这为他们学习本单元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尤其是本框要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用发展、矛盾的观点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急发展趋势。
人类在自然观上容易坚持唯物主义,但是在历史观上往往容易陷入唯心主义。高二学生同样面临着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难题。
三、?教学设计思想
1、遵循“以生为主,还学于生”的新课程核心理念,坚决贯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策略”。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主要起导向作用。教师不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创设情境,预设问题,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2、遵循“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教学中,所举事例力求从学生生活中寻找,也让学生将所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3、遵循“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教材只是教师教学中的一种资源,一种手段,避免以本为本,照本宣科。
4、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展示案例、图片等,既激发了学生兴趣,拓展了教学空间,又节约了时间,丰富了教学内容,从而增强了教学效果。
四、教育教学目标
(一)教育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识记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上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理解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3)运用
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虚幻、歪曲的社会意识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辨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2)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五、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教学难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阅读法、讨论法、启发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部分,引入历史唯物主义话题。指出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十一课就是学习历史观。学生自主阅读本框内容。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宏观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框架和教材的编排思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通过自主阅读,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有基本的了解,获得初步的印象。
(2)新课讲授
第一部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这是本框的重点。我设计了两个步骤。
第一步:在多媒体屏幕上显示相关案例。组织学生探究思考问题:这些错误的、歪曲的意识有没有客观的现实根据。通过探究思考,学生领悟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案例一:有一天,孩子妈妈问我儿子,爸爸叫什么名字?儿子就说:唐应军(他一定不知道怎么写法,他今年四岁)。她又问:“军是什么军。”他答:“军刚的军。”我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小子又在创造什么新字了!我就问:“军刚是什么军刚?”他居然说:“军刚就是金刚葫芦娃的军刚。”他把“金刚”当“军刚”了。原来,他用他用他自己非常喜欢看、非常熟悉的动漫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