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主要工作过程、标准主要起草人及承担的工作)
《中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编制任务来源于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司。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为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协作单位有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
工作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前期准备阶段: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成立了标准编制组、根据《中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草案拟定了编制工作方案和编制技术方案;二是资料收集阶段:根据编制内容,广泛收集资料;三是调研阶段:根据编制内容中的重点问题,分组赴东北、中南、西南、华北等省份进行了调研;三是标准起草阶段:根据草案、资料和调研报告,首先编制完成了《中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初稿),编制组集中开会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后形成了《中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征求意见稿),将征求意见稿发送给有关专家征求意见,针对每位专家反馈的意见,编制组逐一进行细致的讨论、分析和商榷,修改后形成了《中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送审稿)。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是唐小平、王恩苓、马国青、玉生、蒋三乃。
唐小平负责总协调、组织和标准编制组内标准的最后技术把关;马国青、王恩苓、蒋三乃负责标准总框架的起草;玉生和马国青负责具体内容的编制;马国青负责调研工作及专家意见汇总。
二、标准的编制原则和标准的主要内容(技术指标、参数、公式、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论据(包括试验、统计数据)、修订标准时的新旧标准主要技术指标的对比情况
(一)编制原则
1、科学性原则。树种组分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同一树种组力求木材硬度和栽培特点具有同质性。
2、系统性原则。为系统探索和总结我国珍贵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特点,本着同特点相归类的原则系统将我国的珍贵树种分成不同树种组。
3、全面性原则。尽可能包括全国所有珍贵树种,反应全国所有具有栽培技术和具有栽培潜力的树种。
4、实践性原则。总结和收集全国所有珍贵用材树种,具有丰富栽培经验的地区与栽培技术成熟的树种优先进行分类,力求所选择的树种栽培技术具有实践性。
(二)主要内容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是按照木材硬度及常绿、落叶、针叶等特征为指标
3、常绿阔叶软木树种组。木材硬度(端面)小于700kgf/具有密度高、硬度大、材色深、纹理美观等特性
4、落叶阔叶软木树种组。木材硬度(端面)于700kgf/具有密度高、硬度大、材色深、纹理美观等特性
5、常绿阔叶硬木树种组。木材硬度(端面)于700kgf/具有密度高、硬度大、材色深、纹理美观等特性
6、落叶阔叶硬木树种组。木材硬度(端面)于700kgf/具有密度高、硬度大、材色深、纹理美观等特性
7、针叶木树种组。木材硬度(端面)于700kgf/具有密度高、硬度大、材色深、纹理美观等特性
三、主要试验或者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结论,预期的经济效益虽然现有资源较多,但因利用强度大,具有潜在濒危性木材应具有密度高、硬度大、材色深、纹理美观等特性木材材质好商业利用价值高、特用方向多等特点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以及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或者与测试的国外样品、样机的有关数据对比情况
五、与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关系
六、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目前未出现重大分歧意见。
七、作为强制性和推荐性发布的建议
建议
八、贯彻的要求、措施和建议
一旦发布,建议有关主管部门督促林业,
九、废止现行有关的建议
为首次发布。
十、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2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