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论语》.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读《老子》与《论语》——与先贤探讨人生存在的意义生命科学学院 陈峻松 1600012172《老子》与《论语》分别是中国两大传统学派道家与儒家的经典,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典籍。它们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为先秦道家典籍﹐又名《道德经》。相传是老聃隐居之时过函谷关应函谷关令尹喜所请而著,主要阐述自己的思想与社会经验等。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哲学、逻辑、宗教、天体科学、生命科学、文学语言、医学、生理学、心理学、化学、生物学、医药学、物理学、气象学、环境学,天文学、地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宗教学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乃至影响到世界。严谨的逻辑,精美的文字,玄妙的思想,倾倒了一批又一批学者,吸引他们不懈研究,穷神探赜。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老子的思想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同时它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其中,《道德经》和《论语》分别典型地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愈儒家积极入世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我想,在当今这个多元化而且多变的社会,同时拥有积极奋斗与顺其自然两种心态,才能使我们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下面让我们通过一些经典语句感受一下他们的思想吧。《论语》明理篇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译文:孔子说:“人能够弘扬社会与自然的规律,而不是靠它们来抬高自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事物就像这流水一样,昼夜不停。”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能知道他将来不如现在已经功成名就的人呢?但是人如果到了四十、五十岁还没有名望,他大概也就不值得敬畏了。”感悟: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依靠着有志之士的努力,“人能弘道”告诉我们自然规律是能够被弘扬的。实际上,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发展,我们探索着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将这些规律运用于我们的文明中,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生活。我想,人类不同于的价值也许就在于我们更善于发现并且运用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发展自己的文明。集体与个人总是密不可分的,我们每个人的价值,实际上也在整个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得到体现。正是因为一个个小的发现与发明,因为尝百草的神农,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昇,找到万有引力定律的牛顿,提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以及那些许许多多知名或不知名的前人们的不懈探索,我们才能有今天的美好生活,他们的价值,被全人类铭记。反之,那些并无志向的人,只会站在前人的成果上夸夸其谈,不思进取,他们最终只会湮没于历史长河,生命在空谈中被虚度,只能引起后人发出感慨:“逝者如斯夫!”孔子所谓的“后生可畏”,显然是被当下大多数年轻人所认可并且以此来激励自己。我们作为当下最充满活力而且富有知识与求知欲望的人,最有可能创造社会的价值,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并不意味着到了中年以后的人就不能在自己过去的基础上提高自己。孔子所谓的“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是站在他的那个时代,人均寿命不过四十出头,人到了四五十岁已经垂垂老矣了,自然难以再有进步。但其实自古以来也一直有暮年英雄,80岁垂钓的姜太公,62岁才即位的晋文公,47岁斩白蛇起义的刘邦……他们不因为自己年事已高而放弃希望,依旧奋斗不息,最终将自己生命的价值绽放于当时,镌刻在史书中。所以,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应该向那些勇于探索的前人们学习,不断探索,对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从而实现自我,永垂不朽。《君子篇》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译文:子贡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回答:“先把要说的话付诸实践,然后再说出来。”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不决意要干什么,也不决意一定不干什么,只要合乎道义就去做。”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译文:孔子说:“仁义的人不忧愁,睿智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福且贵焉,耻也。”译文:孔子说:“坚定地信仰道义,努力学习并至死守护它。危险的邦国不进入,混乱的邦国不居住。如果天下政治清明,就出来施展才华,天下混乱就隐居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