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复习要点.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13
PAGE 13
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copyright by 杨传梅
一、颅神经的主要解剖及生理功能,见30面表
二、视神经传导通路中各部位损伤的视野缺损表现(视神经、视交叉、视束、视辐射、枕叶视中枢,重点在视交叉和视中枢),结合图分析
视交叉中部受损双眼颞侧偏盲
视神经病变全盲
视交叉之后的通路损害对侧同向性偏盲。
枕叶视中枢的病变可出现黄斑回避。
颞叶后部病变双眼同向上象限盲。
顶叶病变双眼对侧视野同向下象限盲。
三、核间性眼肌麻痹的分型 : 前核间性眼肌麻痹 后核间性眼肌麻痹 一个半综合征
四、角膜反射由三叉神经与面神经共同完成
五、延髓麻痹的定义:舌咽迷走神经彼此邻近,有共同的起始核,常同时受损,表现为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及咽反射消失,称延髓麻痹(真性延髓麻痹)
真性球麻痹与假性球麻痹的鉴别
鉴别点
真性球麻痹
假性球麻痹
神经元损害
下运动神经元
上运动神经元
病变部位
疑核\舌下神经核及Ⅸ, Ⅹ, Ⅻ脑神经, 多为一侧性损害
双侧皮质脊髓束或皮质延髓束
病史
多为首次发病
2次或多次脑卒中
强哭强笑
(?)
(+)
舌肌纤颤萎缩
(+)
(?) 舌肌挛缩不能快速从一侧伸到另侧
咽\吸吮\掌颏反射
(?)
(+)
下颌反射
无变化
亢进
四肢锥体束征
多无
多有
排尿障碍
无
多有
脑电图
无异常
可有弥漫性异常
六、上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鉴别要点,
临床特点
痉挛性瘫痪
弛缓性瘫痪
瘫痪分布范围
较广, 偏瘫\单瘫\截瘫和四肢瘫
多局限(肌群为主), 或四肢瘫(如GBS)
肌张力
增高, 呈痉挛性瘫痪
减低, 呈弛缓性瘫痪
反射
腱反射亢进, 浅反射消失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浅反射消失
病理反射
(+)
(-)
肌萎缩
无, 可见轻度废用性萎缩
显著, 早期出现
肌束震颤
无
可有
皮肤营养障碍
多数无
常有
肌电图
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无失神经电位
神经传导速度减低, 有失神经电位
肌肉活检
正常, 后期呈废用性肌萎缩
失神经性改变
各部位病变的特点
(1)上运动神经元不同部位病变特点:
1. 皮质运动区:局限破坏性病损:引起对侧单肢瘫;对侧上肢瘫合并下半部(中枢性)面瘫;大范围病灶可致偏瘫
刺激性病变:对侧躯体相应部位局限性阵发性抽搐,如杰克逊(Jackson)癫痫
2. 皮质下白质(放射冠区)放射冠皮质与内囊间的投射纤维愈接近皮质, 神经纤维分布愈分散, 引起对侧单瘫;愈深部纤维愈集中, 导致对侧不均等性偏瘫
3. 内囊运动纤维最集中出现“三偏”征:对侧均等性偏瘫、对侧偏身感觉减退、对侧同向性偏盲
4. 脑干交叉性瘫痪:病灶水平同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性瘫、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性瘫
5. 脊髓:a脊髓半切损害:病变同侧损伤水平以下痉挛性瘫痪、病变损伤水平以下分离性感觉障碍
b脊髓横贯性损害:受损平面以下两侧肢体瘫、完全性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
(2)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1. 脊髓前角细胞:节段性弛缓性瘫、无感觉障碍
2. 前根节段性分布弛缓性瘫痪:伴根性痛\节段性感觉障碍
3. 神经丛一个肢体多数周围神经瘫痪: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4. 周围神经瘫痪:分布与每支周围神经支配一致、伴相应区域感觉障碍
(1)感觉的分类:
特殊感觉:嗅觉、视觉、味觉、听觉
一般感觉a浅感觉:是皮肤、粘膜感受的外部感觉,如痛觉、温度觉、触觉。
b深感觉:来自肌肉、肌腱、骨膜和关节的本体感觉,如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
c复合感觉(皮质感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皮肤定位觉、重量觉
(2)感觉传导通路的三级神经元:后跟神经节-;脊髓后角细胞、延髓薄束核、楔束核、丘脑外侧核
感觉传导通路中各部位损伤的特点
1、末梢型:四肢对称性的末端各种感觉障碍
2. 神经干型:受损害的某一神经干分布区各种感觉均减退或消失
3.后根型:单侧节段性完全性感觉障碍,感觉障碍范围与神经根的分布一致
4、髓内型感觉障碍:
前连合型:双侧对称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后角型:单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马尾圆锥型肛周及会阴部马鞍状感觉缺失,马尾病变出现后根型感觉障碍伴剧烈疼痛,
脊髓半切综合征 :病变平面以下对侧痛温觉丧失、同侧深感觉丧失
脊髓横贯性损害:病变平面以下全部感觉障碍
5. 交叉型(脑干型):同侧面部\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伴其它结构损害症状体征
短暂性脑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