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金属表面改性技术.ppt

发布:2019-03-02约1.03万字共4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 表面改性技术 采用某种工艺手段使材料表面获得与基体材料的组织结构、性能不 同的一种技术。 材料经表面改性处理后,既能发挥基体材料的力学性能,又能使材料 表面获得各种特殊性能。 第一节 金属表面形变强化 二、形变强化的主要方法及应用 (一)形变强化的主要方法 第一节 金属表面形变强化 第一节 金属表面形变强化 3、喷丸表面质量及影响因素 (1)喷丸表层的塑性变形和组织变化 金属表面经喷丸后,表面产生大量凹坑形式的塑性变形,表层位错密 度大大增加,而且还会出现亚晶界和晶粒细化现象。喷丸后的零件如果 受到交变载荷或温度的影响,表层组织结构将产生变化,由喷丸引起的 不稳定结构向稳定态转变。 如:渗碳钢表层存在大量残余奥氏体。喷丸后,这些残余奥氏体转 变成马氏体而提高零件的疲劳强度。 第一节 金属表面形变强化 (2)弹丸粒度对喷丸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表面粗糙度随弹丸粒度的增加而增加。 (3)弹丸硬度对喷丸表面形貌的影响 第二节 表面热处理 定义:表面热处理是指仅对零部件表层加热、冷却,从而改变表层组织和性能而不改变成份的一种工艺,是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材料表面改性技术之一。 原理:当工件表面层快速加热时,工件截面上的温度分布是不均匀的,工件表层温度高且由表及里逐渐降低。如果表面的温度超过相变点以上达到奥氏体状态时,随后的快冷可获得马氏体组织,而心部扔保留原组织状态,从而得到硬化的表面层,即通过表面层的相变达到强化工件表面的目的。 一、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一)感应加热基本原理 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在工件表面产生密度很高的感应电流,并使之 迅速加热至奥氏体状态,随后快速冷却获得马氏体组织的淬火方法。 第二节 表面热处理 当感应圈中通过一定频率交流电时,在其内外将产生与电流变化频率相同的交变磁场。将工件放入感应圈内,在交变磁场作用下,工件内就会产生与感应圈频率相同而方向相反的感应电流。感应电流沿工件表面形成封闭回路,通常称之为涡流。 此涡流能将电能变成热能,使工件加热。涡流在被加热工件中的分布由表面至心部呈指数规律衰减。因此涡流主要分布在工件表面,工件内部几乎没有电流通过。这种现象叫做表面效应或集肤效应。 感应加热就是利用集肤效应,依靠电流热效应把工件表面迅速加热到淬火温度的。当工件表面在感应圈内加热到相变温度时,立即喷水或浸水冷却,实现表面淬火工艺。 第二节 表面热处理 感应电流透入深度:从电流密度最大的表面到电流值为表面的1/e(e=2.718)处的距离。 第二节 表面热处理 (二)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分类 1 高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电流频率80-1000kHz,表面硬化层深度0.5~2mm。主要用于中小模数齿轮和小轴的表面淬火 2 中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电流频率2500-8000Hz,表面硬化层深度3~6mm。主要用于淬硬层要求较深的零件,如发动机曲轴、凸轮轴、大模数齿轮等。 3 工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电流频率50Hz,表面硬化层深度10~15mm。适用于大直径钢材的穿透加热及要求淬硬层深的大工件的表面淬火。 第二节 表面热处理 (三)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特点 1、感应加热时,由于电磁感应和集肤效应,工件表面在极短时间内达到Ac3以上很高的温度,而工件心部仍处于相变点之下。中碳钢高频淬火后,工件表面得到马氏体组织,往里是马氏体加铁素体加屈氏体组织,心部为铁素体加珠光体或回火索氏体原始组织。 2、升温速度快,保温时间极短。和一般淬火相比,淬火加热温度高,过热度大,奥氏体形核多,又不易长大,因此淬火后表面得到细小的隐晶马氏体,故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工件的表面硬度比一般淬火的高HRC2~3。 3、工件表层强度高。由于马氏体转变产生体积膨胀,故在工件表面产生很大的残余压应力,可以显著提高其疲劳强度并降低缺口敏感性。 第二节 表面热处理 4、工件的耐磨性比普通淬火高。这与奥氏体晶粒细化、表面硬度高以及表面压应力状态等因素有关 5、由于加热速度快,无保温时间,工件一般不产生氧化和脱碳问题,又因工件内部未被加热,故工件淬火变形小。 6、生产率高,便于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淬火层深度易于控制,适于批量生产形状简单的机器零件,因此得到广泛的应用。 缺点:设备费用昂贵,不适用于单件生产。 (四)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应用 通常采用中碳钢和中碳合金结构钢,用以制造机床、汽车及拖拉机 齿轮、轴等。也可以采用碳素工具钢和低合金工具钢,用以制造量具、 模具、锉刀等。 第二节 表面热处理 二、火焰加热表面淬火 定义: 利用氧-乙炔或其他可燃气体对零件表面加热,随后淬火冷却的 工艺。 特点:与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相比,具有设备简单,操作灵活,适用钢种 广泛。一般无氧化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