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下载可编辑】隧道洞身衬砌施工方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隧道洞身衬砌施工方案
第一章 编制说明
1.1编制依据
⑴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地方政府的有关政策、法规和条例、规定;
⑵国家和交通部有关现行设计规范、施工技术规范、施工指南、验收标准;
⑺《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⑻《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2004);
⑼本公司积累的施工经验,拥有的技术装备力量、机械设备状况、管理水平、工法及科技成果;
1.2编制原则
⑴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标准和设计文件,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实现工程项目的全部功能;
⑵全面履行工程合同,满足建设单位要求,有效地集中施工力量,按期交付使用;
⑶根据工程特点部署施工组织机构和优选先进可行的施工方案,从组织机构、施工方案、机械设备配备、工程材料供应等方面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⑷确保施工按期完成的原则。优化资源配置,满足施工工期的要求,科学组织施工,合理安排施工进度,搞好工序衔接,实行平行作业、流水作业相配合,交叉组织施工,确保工期,均衡生产。
⑸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提倡施工机械化、工厂化、整体化、标准化。
⑹保证工程质量,确保施工安全,重视环境保护,做到文明施工。
1.3编制范围
第二章 工程概况
2.1工程简介
设计为分离式隧道,洞室净空14.75×5.0m,起讫桩号左线ZK340+815~ZK341+032,长217m;右线YK340+763~YK341+994,长231m,呈90°方向展开;进洞口设计标高左线242.34m、右线242.964m,出洞口设计标高左线247.586m、右线249.384m;隧道最大埋深约42.6m,属短隧道。
隧道进出口均采用端墙式洞门,洞门长度为22米,隧道进口偏压明洞12m,出口明洞10m(一般明洞5m,偏压明洞5m),隧道内V级围岩长度为102米,Ⅳ级围长度为120米,Ⅲ级围岩长度为226米。
2.2主要技术标准
隧道路面按双向六车道设置,设计行车速度为100km/h,设计荷载公路1级,隧道抗震设防烈度Ⅶ度;防水等级二级,隧道建筑限界14.75m,隧道净高5.0m。
2.3工程地质情况
2.3.1地形地貌
坪山隧道位于中低山地貌区,区内最高标高在K340+800,高304m,最低标高在隧道进口,高163m,相对高差141m。隧道走向与山脊走向大致相交。隧道出口端山坡坡度较陡,自然坡度一般25°~50°;进口端山坡坡度较陡,自然坡度一般30°~60°;隧道洞身局部地段坡度较陡,一般30°~55°,植被发育、水土保持较好。
2.3.2地质构造
隧道区大地构造部位处于赣闽隆起去和粤桂湘赣褶皱带的接界处,地质构造复杂,翁源向斜为隧道区主体褶皱,总体构造形迹展布方向为北北东向。区域内褶皱主要为翁源向斜,轴向北北东向,隧道穿越翁源向斜南东翼。翁源向斜构造形迹与区域构造一致,出露地层为石灰炭系中统壶天群(C2)灰岩。隧道穿越地层处于单向斜构造一翼,地层产状较单一,为292°∠81°。隧道进口段地层与山坡为逆向坡,出口段地层与山坡为顺向坡。
2.3.3主要岩性组成
根据野外调查及钻探、物探资料,隧道区出露地层为第四系残坡积粉质黏土,石灰系中统壶天群(C2)灰岩,溶洞。
第①层,强风化角砾岩:较为破碎,位于洞顶段落,岩体破碎,岩体工程地质性质一般。第②层,弱风化灰岩:该层为主要的隧道围岩,岩体较完整,岩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好。
表2.3.3-1 坪山主要岩体组成一览表
里程桩号 围岩
级别 长度(m) 设计主要岩性组成、性质 备注 左线 ZK340+815~ZK340+835 Ⅴ 20 隧道进口,上覆可塑状粉质黏土,洞身穿越地层为强风化、中风化灰岩,岩体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呈镶嵌碎裂状结构,围岩自稳能力较差,易坍塌、掉块及冒顶,侧壁易滑落,围岩宜加强衬砌、支护;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及岩溶水,受大气降水补给,水量较小,季节性变幅较大。隧道开挖以点滴状渗水,雨季可能突水突泥。 ZK340+835~ZK340+865 IV 30 隧道深埋,洞身穿越地层为中风化灰岩,岩体较破碎,节理裂隙较发育,围岩自稳能力一般,易坍塌、掉块及冒顶,侧壁易滑落,围岩宜加强衬砌、支护;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及岩溶水,受大气降水补给,水量较小,季节性变幅较大。隧道开挖以点滴状渗水,雨季可能突水突泥。 ZK340+865~ZK340+972 Ⅲ 107 隧道深埋,围岩为中~微风化灰岩,岩体完整,节理裂隙较不发育,呈块状或厚层状结构,围岩自稳能力较好,局部可能掉块,隧道开挖需及时衬砌、支护。 ZK340+972~ZK341+002 IV 30 隧道深埋,洞身穿越地层为中风化灰岩,岩体较破碎,节理裂隙较发育,围岩自稳能力一般,易坍塌、掉块及冒顶,侧壁易滑落,围岩宜加强衬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