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运营商农村信d息化建设思路.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移动运营商农村信息化建设思路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这已经是中央连续4年强调农村信息化问题。农村信息化建设既是国策,也是各大通信运营商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目前,城市移动通信市场渐趋饱和,农村信息化市场却潜力巨大,并可能成为未来移动运营企业收入的重要来源。所以,广泛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通信运营商响应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满足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
那么,应如何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呢?
信息基础设施与信息应用建设并举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指开发、整合和利用涉农信息资源,向农民提供市场、科技和教育等信息;开发和应用贴近农民需求的信息系统和信息终端,利用公共网络和各种专网,通过恰当的接入方式,使信息进村入户,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以农民普遍能够接受的价格和方式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
一般来说,农村信息化建设包含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应用服务建设两个方面: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信息传输网络、信息展示终端、信息展示场所等。信息传输网络主要有互联网、通信网络和广播电视网等信息传播网络。信息展示终端主要指信息应用、推广和展示所必需的设备,而信息展示场所主要是指放置这些设备的场所。从技术发展来看,基于IP技术的宽带互联网络将成为农村信息化传输网络的唯一选择,基于宽带互联网的应用有:IP电话、IPTV以及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
2.信息应用服务建设
信息应用服务的建设包括信息资源的收集和信息应用开发两个方面。涉农信息资源具有多样性、分散性的特点。信息应用是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组织、使用传统信息的过程,在实际的开发中需要做好顶层疏理和统筹规划,防止重复开发建设,讲求科学、实用。信息应用只有贴近农民需求,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结合,与现有的信息化基础条件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合作经济、社团组织的需要相结合才能体现出适用价值。如开发农产品电子化交易、农村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村务管理等实际应用项目,很受农民欢迎。
从开发信息终端和建立农业网站着手,提高信息应用使用率
农村信息化的关键是进村入户,让农民“用得起、用得了”。让农民用起来,需要加强在信息终端、信息平台、信息内容以及信息化的普及宣传等方面的工作。
1.开发农民“买得起、用得好”的信息终端
农村信息化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最后一公里”的困惑,即如何有效地解决信息化到户的问题是信息化建设中的瓶颈。而要信息到户,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终端的购买和使用。由于农民的收入水平低,信息终端的操作能力也较低,让农民一下子拿出几千元购买电脑上网,在短时间内熟练使用互联网是不现实的。这就决定了信息终端需具有经济化、多样化、“傻瓜化”,满足“易学、经济、双向、可靠”等特点。“宽带+电视+机顶盒”的IPTV网络点播方式操作简便、不需花大钱添置大件设备,农民可以通过宽带网在电视机上点播收看农业科普片、专家讲座和浏览网页,了解最新的农业知识,推销农副产品,避免盲目生产,可节约大量人力物力。
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农民对信息化应用的需求已经不仅仅限于获取单方面的信息,在一些规模产业特色明显的种养殖专业化村庄,更多的需求是必须依托PC终端实现的农村电子商务、农村电子政务等更深层次的应用。同时,要收回“宽带入户”所需要的大量投资,也必须培养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养成使用宽带的习惯。运营商可尝试在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设立农村网络信息服务站,集中放置几台PC终端,作为信息化应用的统一服务场所。
从长远看,能通过触摸屏幕进行操作、整合电脑、手机、电视和电话等功能的交互式多媒体终端更能满足农民的信息化需求。通信运营商作为农村信息化建设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应加强对客户信息需求的研究和专用终端技术标准的研发,建立与终端生产厂商的深度合作关系,开发出适应农民需求的定制终端。如中国移动携手终端厂家开发出了基于无线网络的“农村信息机”。通过农村信息机,农民可查询、发布农副产品市场、劳务、养殖技术等农业便民互助信息,这些应用已在很多地区开始普及。
2.建立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农业信息应用服务网站
农业信息化应用种类繁多,农产品供求信息查询、产品展示、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等信息应用都需要一个统一展示的平台。但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权威性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出现。据农业部信息中心统计,全国的农业网站个数已超过了2000多家,这些网站普遍存在信息不丰富、功能不全面的问题。运营商可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内容整合优势,建立先进的农产品网络信息发布、交易平台,与政府一起探求农产品信息采集和发布体系的建设。农业信息服务网站还可包含网络农业商务信息服务、农村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更丰富的服务和应用。中国移动山西公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