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4行政论文范文大全.doc

发布:2016-10-20约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4行政论文范文大全 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 四 前面提到,均衡利润,实际上是价格等于成本时所形成的利润。而这个利润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对人类必要劳动的剩余部分(即剩余劳动)进行必要补偿的结果。 如果除去这个剩余劳动,即只剩下补偿资本的收益,那么是没有什么利润产生的;此时,由于市场竞争的压迫,价格等于资本耗费,根本没有利润存在。只有价格等于资本与剩余劳动耗费之和,才有均衡利润产生;如果价格再超过这一点,则利润就大于均衡利润,而变成超额利润。正象前面多次强调的,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超额利润的存在是吸引资本最强有力的因素;超额利润越高,它对资本的吸引力也就越强,---相反,亏损则是排斥资本最强的因素,亏损越大,对资本的排斥力也就越强。 均衡利润使资本保持现状,既不扩大也不缩小。而超额利润则使资本产生扩张的冲动(同样,与超额利润相对应的亏损现象,则使资本产生收缩、回避的倾向)。但是,由于均衡利润的确立对象是剩余劳动,而这个剩余劳动在不同的个别物品中有大有小,这使均衡利润在不同的个别物品中也有大有小。比如,根据资本有机构成的不同,不同行业中任何两个个别物品所凝结着的剩余劳动量就不相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均衡利润与利润率。利润率的差别,使资本产生流动。这样便产生问题:就算在“价格等于成本”的均衡利润内部,同样存在着不均衡的情况(就象在不可再分的“原子”内部,仍然可以不断再分一样),存在着资本由低均衡利润向高均衡利润的流动。比如,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不同,在商品a里存在较少剩余劳动,而在商品b里则存在较多剩余劳动。这样,商品a会形成较低程度的均衡利润,商品b则形成较高程度的均衡利润。于是,更多资本会从对商品a的生产转向对商品b的生产。这是“价格等于成本”的均衡状态下所形成的资本扩张性流动,它也可以理解为:在均衡条件下的非均衡状态;---因为所谓均衡应该是没有更多资本流动的,有的只是原有资本量为保持原来生产状态而形成的运动。比如,在存在较高程度均衡利润的条件下,生产者会增加投资扩大再生产,相反,如果只有很低程度的均衡利润,那么生产者最多保持简单再生产,以维持原来的生产规模不变。这么说,劳动密集型产业才是利润率最高的行业了,因为其中有更多的剩余劳动以提供利润。但是,那怕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内部,各个从业生产者自己也在努力以更先进的机器手段进行生产,以谋求获得高于整个产业平均水平的超额利润。这样便产生矛盾:即从全行业来看,采用的人类劳动越多越好,但从行业内部的各个生产者来看,采用的可以代替人之劳动的机器生产方式却越多越好。这个矛盾必定迫使所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向机器生产方式转化。而这种转化的必然结果,将使全行业利润率普遍下降。 可见,在“价格等于成本”的均衡条件下,仍不能得出利润率平均化的生产价格,只要两个以上的个别物品存在不同均衡利润额度,就会在这种总体均衡的情况下产生内部的调整运动。那么,如何形成最终的“资本均衡”(即相同资本获得相同利润)局面呢?假设两个个别物品a和b,它们在100元资本投入下所获得的月均衡利润为10元与14元。那么,物品a的10元均衡利润与物品b的14元均衡利润之间就存在4元的利润差。由于存在这个利润差,必定引起资本从物品a向物品b流动(或者在物品a中的资本量保持不变,而有其它社会资本向物品b流入)。这样,物品a与b上的均衡利润都被打破了,通过资本从物品a中流出与向物品b的流入,最终在物品a与b之间形成新的相同的均衡利润---这意味着,物品a与b在相同的资本量之下具有相同的利润率。 可见,在共同市场自由、直接的竞争条件下,两个以上物品不同的均衡利润是难以维持的,所有物品的均衡利润都必定趋向一致,并最终形成资本均衡局面。这就动态地建立了所有个别物品共同均衡利润基础上的资本均衡与生产价格。 以上均衡利润的建立,是在资本追求最大利润率,从而拉平每个资本利润率的情况下形成的。因此,利润率在此被人们看成一个关键因素,它使人感到,只要利润率有差别,就会产生资本流动,从而使利润率拉平。“利润率”真的具有如此关键而绝对的作用吗?实际上,除了利润率,还有“利润量”这个因素,也起着与利润率相同的关键作用。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我们知道,商家出售一枚缝衣针可能获得高达100%的利润率,但其利润量却极低,因为一枚缝衣针只卖几分钱,如果利润率100%,那么它的价格也仍只在几分钱之间变动;100%利润率只能使商家获得几分钱的利润量。但如果商家出售的是一台电脑,价格为5000元,那么只要它获得20%的利润率,它的利润量就有1000元;这比一枚针100%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量高得多。因此,如果在资本运动中无条件强调利润率的作用,则会陷于错误。利润率的作用必须有个条件,即“相同资本量”。即在相同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