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老北京的节日风俗之正月.doc

发布:2022-11-17约7.25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老北京的节日风俗之正月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老北京的节日风俗之正月 1 正月初一 1 燕九节 5 文2:说说老北京的响器 6 3.铁拍板 7 4.大鼗 7 5.虎撑子 7 6.铜点 8 7.小鼓 8 9.云锣 8 10.梆 9 参考文摘引言: 9 原创性声明(模板) 10 文章致谢(模板) 10 正文 老北京的节日风俗之正月 文1:老北京的节日风俗之正月 正月初一 在民国以前,中华民族都是用农历纪年。所以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始,是我们中国人的新年。新年第一项活动是接神。夜里子时(23 : 00 ~ 1 : 00时)整(24 : 00时)是正月初一的到来,也就是新年的来临。只要是时钟的时针和分针都指向夜里12 : 00时,全城立刻鞭炮齐鸣,开始接神。男人们一一向广安门外五显财神庙方向叩拜、烧香,并用红纸灯引路将财神爷接至家中。谁不希望摆脱贫穷,谁不希望过上幸福的生活,当时人们都将这美好的愿望寄托在财神这个泥胎上。接完神后,全家坐下来同吃新年水饺。北京的风俗正月初一要吃素饺子,并在包饺子时放入一枚铜钱,谁要吃着这枚铜钱,一年都吉利。 正月初一从夜里起,晚辈都要向长辈拜年,而且要父母、伯父、叔父、姑、姨、舅都坐好,郑重地跪拜。熟人路上相遇问候互相抱拳道“新年好!恭喜发财!”这种拜年要到正月十五日才算结束。 按北京的风俗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各家都“忌门”,意思是忌外姓妇女进门,所以,旧北京每逢新年正月初一至初五妇女都不去串门,包括自己的娘家都不能去。说是怕冲了神,不吉利。当然,这种风俗纯粹是对妇女的歧视。 正月初一这天还不许扫地,如果地面太脏乱了,就用扫帚从屋门往里扫。不能往外扫,是怕把财扫走。正月里从初一至初五都不另做饭,每天都吃头年做好的食物。特别要吃“隔年饭”,即年三十吃剩下的留到初一至初五吃。它寓意日子好过,饭吃不完。 北京的妇女是勤劳的,每天不是升火炉、烧水做饭,就是针线不离手。但是,正月里妇女不许动针线。大年初一各家各户除了忙着拜年外,还要到前门的瓮城关帝庙烧香,求得在新一年中吉祥顺利。这座关帝庙虽说是只有一层殿的小庙,但是它在北京众多的关帝庙中是香火最盛的。据《庭垣识略》一书记载:前门瓮城关帝庙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明、清各代皇帝都以关帝为护国之神,所以北京九门都建有关帝庙。前门是北京的南大门,位置重要。因此,这儿的关帝庙也身价倍增,连皇帝们都特别推崇。清代的皇帝每逢去天坛和先农坛祭祀,从前门路过时都要亲自到关帝庙焚香。每月初一、十五日还命太监到这里上香致祭。由于皇帝给予的特殊待遇,官员和全城百姓也都到这里烧香。所以,这座关帝庙的香火极盛。尤其是大年初一,从夜里开始焚香的队伍就拥挤异常。 正月初二至初八 正月初二的风俗是到广安门外的五显财神庙烧香“借元宝”。这座五显财神庙就在现今六里桥北,小庙虽不大,可是每年正月初二开庙时,从夜里起就有很多人蹲在广安门的门洞里等着天亮开城门,好赶到财神庙烧头柱香,“借”回元宝。说是“借元宝”,实际上就是从庙里买纸元宝。每年都有很多人“借”不到,只得扫兴而归。过去北京的很多财神庙奉的不是赵公明就是范蠡,香火都一般,唯独这座五显财神庙被全城老百姓尊信,形成正月初二“借元宝”的风俗。原来这里供奉的是:曹仁广、刘义广、李诚广、葛信广和张智广五位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英雄好汉。多年来,民间流传着这五位绿林英雄给穷人送钱,夜里给贫病交加的人送元宝的传说。 正月初五在老北京风俗中称作“破五”,即从正月初一开始的忌门到初五为止。从初六开始,各家的妇女就可以互相串门拜年了。新结婚的媳妇到了初六这天由娘家接走,回家看望父母。 正月初六这天还是店铺开市的日子。按老北京的风俗,从正月初一起至初五一律上板停业休息,伙计们天天有酒有肉,吃饱了玩,玩完了吃。除去留两三个人在店中值班以敲锣打鼓庆新年为乐外,其他人都自由行动,有的出去拜年,有的去戏园听戏。到了初六下门板开市时,店外放鞭炮,店里账房先生双手斜拿着算盘向外上下摇动,以驱赶邪气,祝福新年度里买卖兴隆。 正月初八是顺星日。这一风俗也是企盼在这新年里顺顺利利,万事如意。传说,每个人都是天上的一颗星转世。代表自己的那颗星明亮旺盛,这个人就走运,反之则倒霉。每年正月初八诸星下凡,是祈祝星辰之日。顺星就是祈福代表自己的那颗星明亮旺盛。每逢正月初八的晚上,人们都用彩色棉纸拈成灯花状,放在铜盘中,大约有49盏或108盏不等,上面滴些香油。祈福的供桌上放“星宿码”图纸,前面摆香炉、蜡抨,供品是几碗熟元宵。全家男女老少共同祭祀,先将铜盘中的灯花点燃,随后焚香,按长幼顺序依次拜祭祈祷。祭祀完毕全家将供品分食。 立春 立春俗称打春,是北京一项重要的风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