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长江中下游地区民俗文化的主要特点.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试论长江中下游地区民俗文化的主要特点
第一期镇江高专1998年3月
试论长江中下游地区民俗文化的主要特点
陈启跃
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我国东部,大致位
于秦岭和南岭之间,西起巫山,东迄大海.
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温暖而湿润的气候条件,
有丰富的水利,水能资源,有辽阔而肥沃的
冲积平原,有类型复杂多样的亚热带丘陵山
地.经过人类的长期开发利用,长江中下游
地区已成为我国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经济
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民俗文化的形成和演
变受到这个地区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本文
试从地理学的角度,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民俗
文化的特点作一初步分析.
一
,地处南北过渡地带,民俗文化
的过渡性明显
就地理位置来说,长江中下游地区处在
我国南方与北方的过渡地带.就自然条件特
别是气候条件来说,长江中下游地区亦处在
我国南北方的过渡地带.
自古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是南北方
人民交往的中转地区.经过数千年的开发建
设,长江中下游的交通极为方便,因而人口
的流动性很大,北方人民南下,南方人民北
上,都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转地区.这种
人口流动,不仅使我国南北文化得到交流,
使得中华民族大家庭更为融洽,也使长江中
下游地区的民俗文化不同程度地受到南方和
北方民俗文化的影响,因而具有较为明显的
过渡特征,这在民居,服饰,饮食,交通,
?
46?
农业生产等各个方面的民俗上均有表现.
长江中下游地区民俗文化的过渡性,最
明显的是体现在与气候条件有关的民俗方
面.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内,秦岭一淮河一线
是一条重要的气候分界线.依据热量和水分
条件差异,习惯上将秦岭一淮河一线以南称
为南方,以北称为北方.长江中下游
地区虽然属于南方,但处在南方与
北方的交界地带,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
性.这种气候的过渡性,对民俗文化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以民居民俗为例,南方如华南
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年降水量一般为1400毫
米到2000毫米以上,是全国降水最丰富的
地区之一,为了迅速排除雨水并防止雨水打
到墙基,因而南方民居的屋顶坡度很陡,屋
檐也挑出较长.北方地区的降水量较少,一
般年降水量不超过800毫米,有的地区不足
4OO毫米,因而民居屋顶对排水的要求不
高,很多民居的屋顶都是平顶,也很少有屋
檐挑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年降水量小于南
方而大于北方,其民居屋顶坡度小于南方而
大于北方,屋檐外挑的程度也比南方小而比
北方大.再如生产民俗,北方是以旱地为主
的农业区,以种植旱地作物象小麦,高梁等
为主,其耕作方式具有典型的旱地特征,南
方则是以水田为主的农业区,以种植水稻为
主,有的地区一年种植两季到三季,具有明
显的水田生产习俗.长江中下游地区虽然属
于水田耕作区,然而是水田作物和旱田作物
兼有,夏半年以种植水稻为主,冬半年则以
种植小麦为主.其生产民俗及与此相关的其
他民俗既有与南方相似的地方,也有与北方
相似的地方.
二,受外来民俗影响较大,民俗事象演
变较快
长江中下游地区北部,毗邻中原,
是我国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早在春秋战国
时代,大部分土地即已耕垦,且比较普遍使
用先进的生产工具.相对来说,淮河以南广
大地区发展较晚,生产力水平亦较低.东晋
南北朝以后,我国西北各游牧民族进入黄河
流域,北部各地曾经长期蒙受战争破坏,土
地荒芜,灾荒频繁,广大人民相继南迁,形
成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人口大迁移,使长江
中下游平原地区得以进一步开发.l2世纪
女真族进入黄河流域,北方人口第二次大规
模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愈加密集,劳
动人民在滨临江河湖泊地区,与水争地,大
量开辟农田,并变丘陵坡地为梯田,从而亦
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自然面貌.南下的人口
不仅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
劳动力,也给这一地区带来了北方当时较为
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对这一地区的
一
些民俗产生了较大影响或相互融合形成了
新的民俗文化.如农业生产上用的犁,耙等
工具就是由中原人南下而传至【『南方的,给南
方的生产民俗增添了新的内容.
长江中下游地区东部滨临海洋,自古以
来交通就比较发达,对外交往也方便.鸦片
战争以后,外国列强由海上侵入我国,长江
中下游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首当其冲,五
口通商口岸的开辟为外国列强的入侵打开
了门户,继而成为扩大侵略的据点.尤其是
上海,由于位居我国沿海地区的中央,且又
处在便于联系广大腹地的长江入海口,再加
上长江三角洲原有经济基础较好,农产品和
劳动力都很充足,因此1949年前的近百年
中,被外国列强选择为侵略我国的主要根据
地.中国的门户被迫开放后,大量西方人来
到中国经商,传教.通过洋货带入,传教灌
输,租界展示以及中国人出洋考察和大众传
播媒介的宣传等等,将西方的一些民俗介绍
到了中国,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一些民俗产生
了很大的影响,地居沿海比较开放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