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的测定及影响因素.doc

发布:2017-04-17约5.96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的测定及影响因素 徐策浙江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摘要:目的:测定蟾蜍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参数、刺激强度与动作电位振幅和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观察神经损伤、药物对神经兴奋传导的影响。方法:剥离蟾蜍坐骨神经干,应用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测定动作电位。结果:中枢引导、末端引导的动作电位中,负相电位振幅均明显小于正相电位,而时程却明显读研正相电位。单相动作电位振幅与末端引导的动作电位无差异。阴极刺激与阳极刺激动作电位无明显差异。改变引导电极极性,只造成动作电位波形的反转;改变引导电极间距离,动作电位振幅增大。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阈刺激强度为0.30V,最大刺激强度为1.01V,传导速度为20.01m/s。经KCl和Procaine处理后5min,正、负相电位幅度发生明显减小,正相电位时程有一定程度增加,而负相电位时程减少。结论:神???干复合电位受到刺激电压的极性、强度,引导电极的距离,神经细胞本身的阈刺激、最大刺激以及胞内外离子、离子通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 神经干动作电位是神经兴奋的客观表现。动作电位一经产生,即可向外周传播。神经干兴奋部位的膜外电位负于静息部位,二者之间出现一个电位差;当神经冲动通过后,兴奋处的膜外电位又恢复到静息水平。 将两个引导电极置于正常完整的神经干表面,当神经干的一端兴奋后,兴奋波会先后通过两个引导电极,可记录到两个相反方向的电位偏转波形,为双相动作电位。如果两个引导电极之间的神经组织有损伤,兴奋波只能通过一个引导电极,不能传导至第二个引导电极,则只能记录到一个方向的电位偏转波形,为单向动作电位。 坐骨神经干包括多种类型的神经纤维成分,记录到的动作电位是它们电位变化的总和,神经干动作电位是一种复合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也是有一定的速度的。 本实验通过测定蟾蜍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来观察其影响因素,从而深入了解动作电位的产生。 1. 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 成年中华蟾蜍(雌雄不论) 1.2. 药品 任氏液、3mol KCl、4% Procaine 1.3. 器材 蛙类手术器械、RM6240微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成都仪器厂)、神经干标本盒 1.4. 蟾蜍坐骨神经干制备 捣毁蟾蜍脑及脊髓,去上肢盒内脏,下肢剥皮浸于任氏液中。 蟾蜍下肢背面向上置于蛙板上,剪去尾椎;标本腹面向上,用玻璃分针分离脊柱两侧神经丛,用线在近脊柱处结扎,剪断神经;将神经干从腹面移向背面。标本背面向上固定,从大腿至跟腱分离坐骨神经。坐骨神经标本置任氏液中备用。 神经干标本盒两对引导电极分别接微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1、2通道。“实验”菜单中选择“生理科学实验”中的“神经干动作电位”进入实验状态。仪器参数:1、2通道时间常数0.02s、滤波频率1KHz、灵敏度5mV,采样频率:40KHz,扫描速度:0.5ms/div。单刺激激方式,刺激幅度1.2V,刺激波宽0.1ms,延迟5ms,同步触发。 将神经干标本小心置于神经干标本盒的电极上,神经与电极接触良好,调节刺激电压,记录动作电位。 1.4.1. 在刺激电压1.2V,刺激波宽0.1ms的条件下,测定中枢端引导的动作电位。 1.4.2. 在刺激电压1.2V,刺激波宽0.1ms的条件下,测定末梢端引导的动作电位。 1.4.3. 在刺激电压1.2V,刺激波宽0.1ms的条件下,在第一通道两电极间夹伤神经干,测定其动作电位。 1.4.4. 在最大刺激的条件下,反转刺激电极的极性,测定神经干动作电位。 1.4.5. 在刺激电压1.2V,刺激波宽0.1ms的条件下,调换引导电极极性,观测动作电位的变化。 1.4.6. 在刺激电压1.2V,刺激波宽0.1ms的条件下,测定引导电极距离为10mm、20mm、30mm时神经干动作电位。 1.4.7. 在第一通道两电极间夹伤神经干,给予不同强度的刺激,测定动作电位的阈刺激强度及最大刺激强度。 1.4.8. 在刺激电压1.2V,刺激波宽0.1ms的条件下,在完整神经干上用3mol KCl处理,测定神经干动作电位。 1.4.9. 在刺激电压1.2V,刺激波宽0.1ms的条件下,在完整神经干上用4% Procaine处理,测定神经干动作电位。 2. 结果 2.1. 中枢引导、末端引导的动作电位中,负相电位振幅均明显小于正相电位,但负相电位时程明显大于正相电位;单相动作电位的动作电位振幅与末端引导的动作电位正相振幅无明显差异,但时程明显增加(见表1)。 表1 蟾蜍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参数 SampleAc1(mV)Ac2(mV)Dc1(ms)Dc2(ms)Ap1(mV)Ap2(mV)Dp1(ms)Dp2(ms)Am(mV)Dm(ms)1 2 3 4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