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谋发展携手并进铸辉煌().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凝心聚力谋发展 携手并进铸辉煌
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2011-2012学年度办学质量报告
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
2012年10月
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2011-2012学年度办学质量报告
2011-2012学年,是厦门工学院办学的第三个年头。在学院董事会的正确指导和学院领导的集体治理下,以深入实施《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学院“十二五规划”为契机,全体师生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办学总体水平显著提升,这所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科人才”的鹭岛名校正奋力走在壮阔的育人征程上。
学年度办学基本状况
一、学科专业建设日趋完善
针对海西经济建设每年缺少大量工科技术人才的实际现状,学院以满足海西经济建设人才需求为己任,在专业设置上采取以工科为主,其它学科相配套的发展方向,培养工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11-2012学年,学院新增光电子技术与科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四个就业前景广阔、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新设了电气工程系。目前,已初步构建了11个工科专业,4个经济管理类专业。初步形成了门类多元、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表1 厦门工学院专业学科结构一览表
学科类别 专业名称 数量 所占比例 工学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测控技术与仪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光电子技术科学
软件工程
土木工程
建筑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11 73.3% 经济管理学 财务管理
工程管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国际经济与贸易 4 26.7% 二、师资队伍建设成绩显著
学院坚持“专家治校、名师执教”的人才方针,引进了大量的高水平退休老教授、中青年骨干教师,努力打造一支教学水平突出、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梯队齐全的专职教师队伍。截止2012年7月,全校专职教师259人,有正教授38人,副教授46人。其中本学年新增专职教师123名,其中招聘重点院校优秀毕业生52名,引进外校优秀教师59名,引进企业技术骨干12名,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可喜成绩。
三、办学保障条件日益提高
学院坚持“保运行、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不断投入巨资完善学院基础设施等办学保障条件建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全年投入6636.62万元完成办公楼、科研楼、教学楼和实验室等基础设施改造建设;投入871.26万元,完成教室、实验室建设及教学仪器设备建设;投入425.73万元,完成新增师生公寓组合及配套用品和教职工办公设备建设;投入购书款267.88万元,新增图书96080册,整装并开放了三楼、四楼综合图书库和二楼过刊书库,数字图书资源与母体学校实现了有条件共享。全面启动了OA现代化办公系统,逐步实现无纸化办公;校园传媒建设、信息文化建设取得实质进展,校园网建设水平高,运行良好。
四、办学综合水平显著提升
(一)办学规模稳步扩大,招生工作年年红火
截至2012年7月,我院在校生人数4713人,生源覆盖北京、上海、广东、黑龙江、内蒙古、海南等全国远近25个省份。2012年招生计划数扩充至2700人,面向全国远近27个省份招生。我院每年招生的生源充足,招生质量持续向好,新生投档线连续三年节节攀高,每年新生报到率稳居90%以上,2011年的报到率达到94%以上:
2010年-2011年招生情况表
年份 招生省份 计划数 实际录取 新生报到 报到率 省内文科
投档线 省内理科
投档线 2010 11 1900 1909 1729 91% 473(超9分) 439(超6分) 2011 25 2200 2222 2102 94.59% 492(超19分) 466(超6分) (二)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升
1、继续推行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工科应用型人才。学院先后在机械系、电子系开出工程导论课,建立并强化CDIO创新实践中心建设,积极开展以“课程设计”和“课外科技立项”为主的创新实践活动。2011年,我院“CDIO创新实践中心”获评福建省高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实践教学迈出可喜步伐。我院成功申报成为“厦门市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校”,共有30个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得省级、国家级项目资助。学院还先后与西门子工业软件公司、厦华电子、厦门灿坤实业、益通机械设备、厦门艾帝尔电子等数十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或校外实习合作协议,全学年共完成了机械系、电子系、建筑系的金工实习、数控实习、生产实习、写生实习等10余场次实践活动,有力支撑了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高。过去一学年,共有约120多人在“毕昇杯”全国电子设计大赛、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