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深度融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深度融合
武汉市蔡甸区第二小学 余秀萍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新生介入的信息技术,以其独特优势进入课堂,冲击着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更好地养成收集、处理信息的习惯,提高语文能力。于是越来越多的教师充分、有效地运用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并在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使现代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2013年,蔡甸二小成为武汉市教育云首批试点学校,作为学校语文骨干教师,我积极参与,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其具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活泼、信息量大、知识结构新、应用广、效率高等特点,产生了用常规教学手段难以实现的效果,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 充分发挥优势,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形象、直观的效果,解决难点。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计算机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激活学习的内因。如执教鄂教版五年级下册《傻二哥》一课,课文的重点是要使学生感受到傻二哥傻灵傻灵的形象,了解一个穷而有志却心地善良的人物特点。由于人物生活环境和背景离现在孩子的生活经验很远,让学生明白人物的特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难点,为了平缓教学的坡度,突破这个难点,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气氛,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视频这一电教媒体,充分创设情境,让学生穿越时空,感受三十年代天津人的生活环境和背景,并辅以京味十足的传统音乐配上解说,让学生真切地体味到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条件、环境和特点,有了这种人物生活特定环境的真实呈现,有效地解决了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
2、运用多媒体,巧妙突破关键字,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有力的把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众所周知,在语文课堂上,要充分挖掘语言文字的工具性,渗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教师通常会牢牢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字词,对于这些关键字词的体悟,方法甚多,但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情境再现,也是突破关键字的好方法。例如鄂教版四年级下册《我站在铁索桥上》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攀着、冒着、冲破”这几个词背后的含义,在鼓励学生充分想像之后,我播放了《飞夺泸定桥》中精彩的视频,画面上红军战士穿着破草鞋,在湿漉漉上的铁索桥上艰难爬行,对面一片火海中庄严地举起一面破损残缺的红旗,那一刻孩子们眼眶红了,接下来学生自己谈感受,他们就能抓住这些关键词,结合画面,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妙,从而顺理成章地感悟到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罪、不怕牺牲的高尚品格。
3、利用音频视频工具,激发学生乐于写作。
在作文教学中,教者不难发现有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时常是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好半天也开不了头,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且病句错字连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视听媒体创设情景,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了兴趣,产生了写作欲望,才能用心作文,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例如我在指导学生作文《温暖》时,为了激发学生对父母、老师的感恩之心,我选取了一段视频,配上《时间都去哪儿了》的音乐,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很多学生当场就流泪了,于是我赶紧趁热打铁,将视频画面关上,再配上一段舒缓优美的钢琴曲,与其说学生们陶醉在音乐中,不如说学生沉醉于自己的创作中,纷纷拿起笔,将心中对妈妈、老师的爱尽情地写出来。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录像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齐上阵,让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不断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丰富了写作素材,使“巧妇”常为“有米之炊”。
4、运用多媒体,再现情境,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在阅读教学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