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CFG桩复合地基在不均匀性地基中应用之剖析-关文章.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复合地基摘要:复合地基复合地基承载复合地基复合地基关键词:1.?前言 复合地基s曲线和s-lgt曲线簇的形态和变化上,5处单桩载荷试验变形曲线失常,以致不论是用拐点法、切线法或者是相对变形法,均给不出fspk和变形参数(E)。经查,是桩体砼离析,并且出现在桩顶部和桩身中上部,而该部位是受力最大的部位。其次是成孔时孔底残渣厚度超过规定,成桩时未予清除,导致桩变形量陡增,p~s曲线形态失常,有效桩长变短。桩是复合地基的复合地基复合地基2.?拟建工程值 表1
地层
编号 岩 性 描 述 层 厚
(m~m) fkPa ① 杂填土:由碎砖等建筑垃圾及粘性土组成,土质疏松,局部地段为素填土 2.30~3.10 / ② 黄土状土:褐黄色,可塑状态,含氧化铁斑块,层间有薄层砂土 5.80~7.00 160 ③ 黄土状土:褐色,可塑状态,含氧化铁斑块,层间有薄层砂土 4.40~5.90 160 ④ 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状态,含氧化铁斑块。土质较均匀 4.30~12.20 140 ④-1 粗砂:长石、石英质,含氧化铁斑块。级配较好,中密状态 1.70~2.40 180 ⑤ 卵石:主要由石英岩、花岗岩碎块组成,亚圆形,一般粒径20~60mm,充填约25%的粗砾砂,偶见漂石。中密状态 未揭穿,最大揭露厚度为11.9m 400 3.地基处理背景及地基现状
地基主要受力层工程地质和岩土条件已如表1所述。由于场地建筑的需要,此前曾经进行过灰土桩复合地基复合地基复合地基fspk≥380kPa。
图1 素砼桩和原有灰土桩平面位置
○——石灰桩 ——素砼桩
3.2复合地基复合地基复合地基地基B、H/b比值大,横向变形敏感,容易引发横向倾斜。一旦发生横向倾斜,重心偏移,产生倾覆力,加重倾斜发生。
③高层建筑对地基变形顺从性小。从建筑结构上,属于大底盘基础。从基础到上部结构构件强度高、断面大、刚度大、整体性强。适应地基变形性能差,不具有变形相容、位移协调性能。当地基发生不均匀变形时,不是从墙体开裂形态进行自我顺从性调节,而是以局部或整体发生倾斜为其适应性调节。而倾斜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建筑重心被动偏移,继而产生倾覆力,将会促进加大倾斜度。
而复合地基恰好在基础宽度方向显著的具有不均匀性。前已表述,A、B两地段桩的置换率(m)截然不同,m不同意味着桩承担荷载份额不同。显然,A区的m、地基刚度均大于B区。具体到地基变形、地基承载能力上,A区好于B区。相形之下,A区复合地基性能优于B区。B区成弱势区。构成了比较整齐的横向不均匀性分界线,而这恰好和高层建筑容易发生横向倾斜相吻合。因此,发生横向倾斜的可能性变得更大。
4.2桩体质量检测结果分析评价
素砼桩属于刚性桩,是复合地基复合地基采用低应变方法,抽检59根桩。其中有53根桩上端和桩中部严重离析,桩的刚度变小、恶化,致使有效桩长变短。按桩身完整性划分属于Ⅳ类桩,占抽检总数90%。其余6根桩桩身完整,属于Ⅰ、Ⅱ类桩,占抽检总数的10%。详见图2直方图。
图2 桩身完整性直方图
Ⅰ、Ⅱ类桩,不影响桩承担上部荷载,属于正常桩。
Ⅳ类桩,影响桩的综合性能和桩的承载能力,属于不合格桩。
基于上述桩身完整性和桩身刚度恶化程度分析,总体认为,素砼质量低劣。
桩是衡量复合地基的加固体,桩融双重作用于一身;承担上部荷载;改善地基变形,调整变形不均匀性。而复合地基性能的调整改善,取决于桩的质量和桩的平面布置形式。因此,桩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复合地基就失去了功能和作用,皮之不存,毛之焉附。
4.3?单桩复合地基fspk)是该工程的核心参数,设计方要求fspk≥380kPa。这是衡量处理后地基能否满足要求的唯一的量化标准。
为获取fspk值,采用单桩载荷试验方法实测共5处。
试验结果绘制了p~s曲线和与之匹配的s-lgt曲线,如图3。
a) T1试验点
b) T2试验点
c) T3试验点
d) T4试验点
e) T5试验点
图3 单桩载荷试验曲线变化形态
采用p~s和s-lgt两种曲线对照方法进行分析,先剖析p~s曲线类型,再分析s-lgt曲线簇变化状态,根据两者进行对比确定fspk。
在5处曲线中,仅有1个如图3 b)试验曲线p~s和s-lgt类型正常变化,其余4处曲线形态失常。这种异常变化不能用地基土好坏(或强弱)所能解释。
分析认为,孔底残渣厚度超出规定,普遍偏厚,没有清理或加固处理,如图3 a)、d)。另外,桩体砼严重离析,尤其桩顶处的离析,强度低,刚度小,受荷后因应力集中被压碎、压裂,导致曲线变化异常,如图3 c)、d)。
桩顶压碎、压裂,p~s曲线很快就会反映出来,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