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稳产技术的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稳产技术的研究
摘 要: 文33块沙二下油藏为复杂断块油藏,已进入开发后期,因构造复杂、注水开发历史较长、油水关系复杂、认识挖潜难度大,产量递减加快。通过分析制约油田开发效果的因素,明确问题与潜力,制定针对性的稳产措施。平面上通过强化水下分流河道地层能量,挖潜差异相带剩余油;层间通过相控层段组合,优化注水层段,实施精细注水,提高差层水驱动用程度;层内通过韵律段细分,优化射孔井段,改善主力储层开发效果。通过精细调整治理,区块实现稳产。
关键词: 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稳产;相控剩余油;挖潜
0 前言
文33块沙二下油藏1983年4月正式投入开发,1985年全面注水,先后进行了细分层系、老井上返、局部加密调整井、换向注水以及抽稀井网等一系列综合调整,开发效果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后,新井效果、老井措施效果以及油井见效增油效果逐年变差,自然递减率呈上升趋势,由19.05%上升至25.26%。为实现区块稳产,2009年以来开展了相控剩余油研究,搞清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并制定了不同类型剩余油挖潜方法,使区块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了老油田稳产。
1 油藏概况
文33断块沙二下油藏区域构造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南部,是文南地堑的西北部分,开发目的层位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二下亚段,含油面积7.7km2,动用石油地质储量1275×104t,油层埋深2520—3050m,平均有效厚度18.2m,平均孔隙度19.5%,平均渗透率140.3×10—3(m2,原始地层压力为35.1MPa,饱和压力24.5MPa,为层状断块油气藏。
截止2011年11月,区块共有油井98口,开井88口,日产液922.7t/d,日产油133t/d,含水85.59%,累计产油363.1×104t,采油速度0.38%,采出程度28.48%。有注水井71口,开井65口,日注水2239.9m3/d,累计注水2545.5×104m3,累计注采比为1.52。
2 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多次调整治理造成剩余油分布规律性差,认识挖潜难度大
文南油田文33块沙二下油藏1982年编制初步开发方案,1983年4月正式投入开发,1984年试注,1985年全面注水,1991年后油藏进入综合治理阶段,油藏先后经历了产能建设阶段、高产稳产阶段、产量递减阶段和综合调整治理阶段等四个开发阶段。历经1988年的调整治理、1990年西部复杂带调整、1991~1992年综合治理、1994年动用差层先导实验、1996年—2000年综合治理、2002年整体调整等数十次综合治理和整体调整,由于调整治理频繁,且每次调整治理的侧重点不同,因而导致油藏层间和平面矛盾突出,油水关系复杂,不同类型的剩余油分布零散,加之缺乏有效的剩余油研究手段,造成剩余油认识不清,挖潜难度逐年增大。
2.2 层间物性差异大,储量动用不均衡
文33块沙二下油藏层间物性差异大,其中S2下1—3层系渗透率极差为52.6,突进系数1.5,S2下4—5层系渗透率极差为25.5,突进系数2.3,S2下6—8层系渗透率极差为11.9,突进系数2.0。由于层间物性差异大,加之合采合注井多,导致储量动用不均衡,文33块沙二下目标区采出程度是27.53%,水驱控制程度是81.0%,水驱动用程度是60.8%。其中一类层地质储量631.3×104t,目前水驱控制程度91.28%,水驱动用程度74.02%,采出程度33.82%;二、三类层地质储量643.8×104t,
水驱控制程度70.92%,水驱动用程度48.0%,采出程度21.35%。
3 高含水期稳产技术研究
以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和采收率为目标,围绕油田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不同类型剩余油制定不同的挖潜方法。
3.1 沉积微相精细研究
文33断块区沙二下亚段属间歇性涨缩湖盆相沉积,是一较浅断陷的湖盆,其沉积体系主要是浅水三角洲、滨湖―浅湖沉积体系。构成本区储层最主要的砂体沉积类型是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其次为水下分流河道侧翼沉积和水下分流次河道沉积等。
3.2 相控剩余油精细研究
相控剩余油研究方法: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单砂体平面图和沉积微相图叠合法,通过勾绘含水分级图来半定量研究分析水淹状况及剩余油潜力。纵向上通过分类汇总统计,得出不同相带单砂体的水淹程度和剩余可采储量;平面上根据沉积微相约束剩余油、构造约束剩余油和井网约束剩余油对剩余油进行细分,按不同类型的剩余油采取不同的调整治理思路实施调整。
通过相控剩余油研究认为沙二下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为,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注水未波及的水下分流河道侧翼微相;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受层间干扰以及单砂层内部垂向上韵律的影响,剩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