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与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在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的同时,对于人、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非常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极具前瞻性的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方面的科学思想,并由此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说。一百多年后,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性的环境危机成为全世界不得不面临的重大问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长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和高能耗型的生产方式使得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的矛盾尤为尖锐,并严重制约着我国的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面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日趋紧张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国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型发展理念,并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我们的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实现中国梦的有力支柱。这种新的发展理念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为理论依据,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在中国现阶段发展中的实际运用。深刻理解这两者之间的本质联系,对于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健发展,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意义重大。 一、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说理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提出:“人类应重视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马克思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深入研究,提出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说。其理论核心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思想。 (一)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论证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和一致性,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和谐共生关系。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这种统一性可以概括为“人在创造环境的同时,也被环境所改造”。首先,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 其次,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认为,那些“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也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再次,马克思主义论证了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马克思说:“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他们把自然界称作“感性的外部世界”,认为它给人类提供了生命活动的外部环境。人离不开自然界,必须依靠自然界生活,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将无法生存。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们“越是不仅再次地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愈不可能成立了”。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性的同时,也在强调人在自然中的能动性和主体性。人类在运用工具改造自然界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如果能够正确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和自然和谐相处,则人类的发展就是可持续性的;相反,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并尊重自然规律,毫无约束地攫取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界的平衡,则人类本身必将遭受自然界的惩罚,面临生存环境的危机。甚至最终导致人类社会的消亡。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主体的人类在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中不是被动的,而是通过劳动实践这一途径,在改造外部世界,同时也改造人类自身。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就在于劳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马克思认为,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一个劳动实践的问题,实践消除了人与自然的对立。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客体,但是自从自然界出现了人类以后,人类要和这个对象发生必然联系,通过劳动实践在自然界中完成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过程;另一方面,只有通过劳动实践,人才能把自己从自然界外化出来,成为自然界的对象,并使其成为自己的对象。马克思说:“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生物。”“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证明自己是类存生物。这种生产是人们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 其次,马克思使用“物质变换”这个自然科学的术语来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赋予“物质变换”这一概念以新的涵义。“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这里的“物质变换”是一个典型的生态学的科学概念,指的是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进行的以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为基本内容的有机联系。马克思用这一科学术语指明了物质的有机发展同无机发展的内在关联,指明了社会发展同自然演化的辩证统一。当然,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物质变换”,只有通过人类的劳动实践才能得以实现。否则,没有劳动,只有自然本身的物质变换,就不会有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