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北京奥运会美国男篮掩护配合的运用分析.doc

发布:2018-10-12约3.95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北京奥运会美国男篮掩护配合的运用分析   【摘要】 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美国男篮5场比赛中的掩护配合为研究对象,对阵地进攻中的落位、移动方式、掩护方式和掩护区域等在赛中的运用进行分析,总结其掩护配合在时间及空间上的特点。研究表明:在进攻中中锋和后卫的掩护次数在掩护配合中占主要地位,为后卫突破创造了空间。掩护区域以中间区域和两翼区域为主。   【关键词】 奥运会;美国男篮;掩护配合   收稿日期:2009-12-04;修回日期:2009-12-15   作者简介:张学领(1973-),男,河南项城人,博士,主要从事篮球教学与训练和体育教育技术研究。   E-mail:zhangxueling1218@      Analysis on the Screen Coordination of U.S. Men′s Basketball Game in   Beijing Olympic Games    ZHANG Xue-Ling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Zhenzhou UniversityZhenzhou Henan450044)   【Abstract】 With the study on the five U.S. men′s basketball games in 2008 Beijing Olympics, analyses the use of player′s move style, screen style and screen zone. It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ames′ time and spac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offensive plays, screen between center and guard is the first. It creates space for a breakthrough. The central zone and wing zone is the main location using screen.   【Keywords】 Olympic; USA Men basketball; Screen Coordination      一、前言      随着篮球运动的不断发展,篮球战术也在不断地呈现多样化、复杂化、集体化,这在北京奥运会上得以体现:美国队凭借其强大的实力在本届奥运会上夺得了冠军。掩护配合作为篮球基础战术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掩护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套战术的成功与否〔1〕。在篮球战术准备,篮球战术训练中更要注重实效性,保证每次掩护的质量是完成战术配合的前提条件。本文通过对美国队在比赛中的掩护配合进行分析,总结其在进攻中起跳的特点、运用的时机及达到的作战效果,希望可以为我国男篮在训练和比赛中战术运用提供一些参考。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篮球小组赛美国队与其余5支队伍的比赛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和郑州大学图书馆,收集相关期刊文章和著作,通过文献分析确定能表现掩护技、战术特征的统计指标,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录像观察法   通过观看美国男篮与对手在小组赛中的比赛,观察并记录该队的掩护特征、掩护方式和掩护效果。   3.数据统计法   把获得的数据输入excel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掩护配合区域分析   由于掩护配合在篮球比赛中使用的次数非常多,而挡拆配合是现代篮球进攻战术的支柱,而挡拆配合大都在三分线外进行,所以本文针对挡拆配合经常发生的区域把球场以三分线为界分为1、2和3三个区域,其中1代表中间区域,2为侧翼区域,3为底角区域(如图1)。      通过对三个区域的挡拆配合的录像统计,发现5场比赛中中间区域挡拆配合出现次数最多为52次,其次为侧翼区域达41次,底角区域最好为18次,对三个区域出现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p值0.01,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      通过表1可以看出,美国男篮在北京奥运会比赛中运用掩护配合的区域集中在中间区域和两翼区域,在美国队的比赛中这两个区域的掩护次数占总掩护区域次数的83.78%。通过中锋拉出内线给后卫和前锋掩护,为后卫和前锋突破攻击其内线撕裂对方防守阵型创造空间,特别是对对方中路防守施加了很大的压力,迫使对手改变防守阵型。而在底线掩护却用得比较少,通过观察可以看出在底线区域则容易造成对手利用边角进行夹击,特别是在篮下区域人员比较多也是攻防的焦点区域,如果在这个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