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整理(第二部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整理(第二部分)
尿液生成和标本采集及处理
1尿是血液流经肾脏时,经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肾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后生成,再流经输尿管,在膀胱内暂时贮存,最终排出体外
2肾单位是肾脏生成尿的基本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3肾小球滤过膜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缝隙为直径50~100nm,是阻止血细胞通过的屏障,称为细胞屏障
4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只允许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5万的小分子物质自由通过,而相对分子质量大于7万的物质几乎不能通过
5电荷屏障指肾小球滤过膜的内皮细胞层与上皮细胞层带负电荷的结构,可阻止那些带负电荷较多的大分子物质滤过
6原尿除了无血细胞及含极少蛋白质外,其他物质如葡萄糖,氯化物,无机磷酸盐,尿素,肌酐和尿酸等的浓度,以及渗透压及酸碱度几乎与血浆相同
7在近曲小管,肌酐几乎不被重吸收而随尿排出体外
8尿检验是临床上最常用的重要检测项目之一,主要用于:泌尿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监测,其他系统疾病诊断,安全用药监测,职业病辅助诊断,健康状况评估
9尿标本容器一般应能容纳50ml以上尿的容积
10首次晨尿标本较为浓缩,可用于肾脏浓缩能力评价
11晨尿的特点是偏酸性,有形成分浓度较高
12患者,女性,23岁,停经40d就诊,考虑为妊娠,HCG检查的最佳标本是晨尿
13 3h尿多用于检查尿有形成分,如1h尿排泄率检查等
14餐后尿通常收集午餐后至下午2时的尿,这种尿标本有利于检出病理性糖尿,蛋白尿或尿胆原
15收集中段尿时,留尿前先清洗外阴,在不间断排尿过程中,弃去前后时段尿,以无菌容器只接留中间时段的尿
16尿标本采集后,一般应在2h内及时送检,最好在30min内完成检验,若不能及时检查,多保存在2~8摄氏度冰箱内,或保存于冰浴箱内
17甲醛对尿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的形态结构有较好的固定作用
18常用于尿糖,尿蛋白等化学成分定性或定量检查的防腐剂是甲苯
19最适合于尿浓缩结核杆菌检查的防腐剂是麝香草酚
20肾上腺素,儿茶酚胺,钙离子等物质测定时,尿标本防腐应选用浓盐酸
21用于尿沉淀物的固定和防腐的防腐剂是戊二醛
22冷藏保存尿液的时间不应超过6h
尿理学检验
1尿量,一般指24h内排出体外的尿总量,有时也指每小时排出的尿量,尿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肾脏生成尿的能力,肾脏的浓缩与稀释功能
2正常成年人24h排尿量为1000~2000ml
3 24h总尿量超过2500ml者为多尿
4糖尿病引起的多尿,主要机制是渗透性利尿所致,患者尿比密,尿渗透压均增高
5肾性多尿常具有昼夜尿量的比例失常,夜尿量增多的特点
6少尿是指24h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持续小于17ml(儿童小于0.8ml/kg)
7肾前性少尿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肾血流量不足,肾小球滤过率减低所致
8肾后性少尿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尿路梗阻所引起
9肾性少尿是由于肾实质病变导致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损害所致
10尿量小于100ml/24h或小于17ml/h称为无尿
11通过肉眼观察判断尿外观,透明度可分为清晰透明,轻度混浊,混浊,明显混浊
12尿液长期放置导致混浊的原因为细菌生长
13生理情况下影响尿颜色的主要是尿色素,尿胆原,尿胆素
14当每升尿含血量达到或者超过1.0ml时,尿呈淡红色,洗肉水样,雾状或云雾状,混浊外观,称为肉眼血尿
15镜下血尿是指尿经离心沉淀镜检时发现红细胞数3/HP
16引起血尿最常见的原因是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17某男性患者做尿三杯试验,3杯均为血尿,则其出血部位最可能是肾脏或者输尿管
18某心肌梗死患者,排出尿液为粉红色,经离心后上清仍为红色,尿隐血试验阳性,镜下无红细胞,能溶于80%的饱和硫酸铵,该尿液最可能为肌红蛋白尿
19血尿和肌红蛋白尿溶解性的区别是Mb能溶于80%饱和度的硫酸铵溶液中,而Hb则不能
20外观尿液深黄,震荡后产生的泡沫亦呈黄色的是胆红素尿
21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中,尿呈乳白色混浊称乳糜尿
22乳糜尿多为丝虫病所致,少数为腹膜结核,肿瘤,胸腹部创伤或手术,先天性淋巴管畸形及肾病综合症等
23磷酸盐,碳酸盐可使尿呈淡灰色,白色混浊
24结晶尿标本经加热后混浊可消失
25患者,男性,46岁,因尿液混浊就诊,实验室检查,尿液外观混浊,淡黄色,镜检有大量结晶,无红细胞和白细胞,尿液加热后不变清,而加酸后变清且有气泡,其最可能的结晶是碳酸盐结晶
26不受高浓度葡萄糖,蛋白质或放射造影影响的尿比密测定方法是化学试带法
27具有易于标准化,标本用量少等优点,且被美国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NCCLS)和中国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CCCLS)建议作为尿比密测定参考方法的是折射计法
28晨尿或通常饮食条件下尿比密的参考值为1.015~1.025
29低比密尿或低张尿是指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