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特点与作用
?
小组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逐渐形成了一种较为完整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由于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而焕发出勃勃生机,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推崇,并成为了一种主流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和福茨(Ellis A K Fouts J,1997)指出:如果让我们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美国教育学者沃迈特(Vermette P,1994)则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在美国、加拿大、以色列、德国、澳大利亚、荷兰、日本等几十个国家的中小学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运用。国内在这方面的应该相对欠缺,很多“小组学习”缺乏理论上的支持,难于坚持到底。一方面是国情所限,一方面是师生及家长的意识不到位。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表述
尽管由于各国价值观念、教育教学条件以及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的不同,各地的小组合作学习在概念、具体实施策略、方法等各个方面存在差异,但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小组合作学习表现出与传统班级教学相区别的以下特征:
(1)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这是它区别于传统班级教学的最本质的特征,它的所有环节都必须以此为核心:小组的组建是为小组活动提供活动的形式与空间,教师的精讲是为了提供活动的知识背景,小组奖励的实施为活动提供取之不竭的动力源泉。
(2)小组合作学习是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活动。它通过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来改变班级教学结构,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并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动力。
(3)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它改变了传统班级教学中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以学生个人为奖励对象的做法,从而改变了班级教学中学生成员间以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促进了组内成员的互助与合作,使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尽已所能,得到最大的程度的发展。
(4)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目标的设置来保障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助、合作气氛。各组组内成员都必须视小组的成功为个人的成功,从而使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要学会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还要关心和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获得成功。
基于以上对小组合作学习特点的分析,我们认为可以对小组合作学习作如下表述: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
1.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合作学习小组是一种功能联合体,由2-6名左右学生根据性别、成绩、个性特点、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守纪状况等方面合理有差异地建立相对稳定的组织。是属于组内异质,便于组内互助合作。班内的异质小组间又大体均衡同质,保证了全班小组间公平竞赛。
2.目标依赖、利益一致
小组目标是要让每一个成员都取得发展,成员间有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彼此依赖,小组目标与全班目标又紧扣一起。学习的成功既依赖于组员个人的努力,也依赖小组所有成员的努力,我的成功也为别人创造了条件(别人也如此),组内学习关系不是输赢关系,没有利害冲突,实际上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3.责任明确、义务感强
合作小组解决解决了传统小组学习责任不清和搭乘便车的弊病。明确责任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每人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习成效大小与是否尽责联系;②小组任务分解到个人,每个人都承担了小组特定任务,一个人完不成任务,不仅对他本人、对小组都带来影响;③每个都依靠自己力量独立完成必须完成任务(包括测验独立作业)。另外,大家都有义务互相帮助,这是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道义上的承诺,“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体现学习活动的公益性。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学生是未来的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社会人的主体性,而主体性并非是游离于社会的,它必须将个体融入群体之中,并自觉地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学生进入班集体时,就已进入了一个特有的小社会,他们必须在集体中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在吸取集体的帮助教益和服务集体的活动中,使自身得到发展与提高,从而适应这个小集体。小组合作学习,首先使学生在小集体中相互适应,通过适应这个小集体,逐步过渡到适应大集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之所以说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就是因为:
①它创造了学生互相认识、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他们学会了把自我融于群体之中,小组的成员成了他或她的几个好朋友,一起学习,一起活动。使之感自己难以离开这个可爱的群体,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合群性。这也是一个人具有社会适应性所具备的基本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