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关系失衡及其原因辨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高职院校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关系失衡及其原因辨析
从人才的全面发展观看,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并不仅仅局限在高技能上,还应该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也即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才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然而,在近年来的课程改革中,高职院校一般都非常重视专业课程的改革,忽略基础课程的建设,像语文、数学等“计划外”的基础课程更是变得可有可无,这与人才的全面发展显然是相悖的。文章在例举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关系失衡现象的同时,分析了造成两者关系失衡的原因,并从三方面提出了重构两者和谐关系的建议,这对理清两者之间关系,提高对两者关系的认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高职院校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关系现状
在近年来的课程改革中,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与困惑。与专业课程相比,真乃天壤之别。从其相互的关系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边缘”与“中心”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与传统的高等教育不同,它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自己的主要目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由于专业课程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关系密切,基础课程则并不明显,加上过分强调学生上岗前专业技术的培养,并从这个角度去构建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因而专业课程的设置自然是处于课程体系的中心地位,而基础课程则只能被边缘化。
(二)“弃儿”与“宠儿”的关系
时下,在高职院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专业课、轻基础课的现象。为迎合市场需要,学校过分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这种“弃儿”与“宠儿”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一是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基础课程的设置往往被专业课程随意挤占,课时的安排也是根据专业课程课时安排的情况随意增减。二是学校课改政策向专业课程倾斜。专业课程改革所需的设备和场地有专项拨款保证,专业教师的业务进修,外出学习交流,甚至出国考察等都给以提供充分的机会,相比较基础课程则如同一个“弃儿”,无人关心也无人管理,甚至是根本就没考虑到。
(三)“无用”与“有用”的关系
为解决学生毕业后的生存就业问题,学校将高等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发挥极致,只要是对学生学习一技之长、顶岗就业有直接作用的课程就是有用的。显然,专业课程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作用是直接的、显性的,基础课程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作用则是潜移默化的、隐性的,所以,从领导到教师,从教师到学生几乎都认为专业课程是最实用的,应该认真学好,而基础课程则是没有什么用的,可学可不学。
以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这样不正常的关系,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能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吗?从近几年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一方面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比较高,但另一方面高职生也因为社会适应能力欠缺、是非辨别能力较差、公德意识低下而落聘的也不少。即使就业后,因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等而辞职或被辞退的也不在少数;更有一些高职毕业生因素质能力的欠缺,只能自动降级去与农民工争抢饭碗,这种现象是该引起我们深刻思考的。
二、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关系失衡的原因分析
分析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关系失衡的原因,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是最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
(一)把专业教育等同于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它兼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是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当前高职院校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关系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专业教育等同于高等职业教育。思想认识上的偏颇,致使高等职业教育失去了高等教育的属性,只剩下职业教育这一属性,这种人为的将高等职业教育降格位一般职业教育的做法,不仅难以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也难以满足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用人要求。
更何况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业是相对于学科而言的,尽管专业教育也受到社会职业需求的影响,但是专业并不完全是职业的影子或附庸。从两者的内含和外延上看,也是有着明显区别的。有时专业包容职业。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职业发展一直在专业的领域内,选择的职业与学习的专业相吻合,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但有时职业却又包容专业。这种情况下,职业与学习的专业虽然方向一致,但所学的专业难以满足职业的发展,还需要学生自学和进修来适应职业[1]。因此,简单地将两者等同起来,是导致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关系失衡的主要原因。
(二)把职业教育的实用性理解为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
多数高职院校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与动手能力,毕业后能够顶岗操作就已经足够,生存问题解决了就行。这种将人看作是工具人的专业教育,实际上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