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知识点归纳.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部分 职业理念
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内涵,以及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面向全体学生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5)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6)促进学生可持续的发展
注: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目标:
(1)促进学生身体发育
(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3)造就平等公民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
(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能力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师的教育观念是事实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育观知识点扩展:
1、美国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认为人的智能可以划分为8种。
2、《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产生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
3、改革评价方式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其核心价值取向是( C )
A综合性取向 B选拔性取向
C发展性取向 D同一性取向
4、“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理论依据是( C )
A个体需求具有层次性 B气质类型具有多样性 C人类智能具有多元性 D人类发展具有共同性
学生观
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
1、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2、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每个人都必须参加生产劳动,同时为全体劳动者提供了物质和精神条件,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以人为本的涵义:
1、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以人为本的人,是指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核心,是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其次,检查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出发点
2、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a、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b、学生是发展的人
中学生的发展特点:
1、中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方面生理上处在青春期,个体生长发育进入第二个高峰期;另一方面心里方面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2、中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特点是指中学生自我意识点进步和提升。
3、中学生在具体的德、智、美、体等教育内容方面也有着鲜明点发展特点
(中学生发展点要求也可以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概述,即身心、主体性、文化素质三方面点要求)
学生观知识点扩展: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顺序性是一个身心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点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规律的;
身心发展点阶段性是指在不同点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
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婴儿期和青春期身高体重的发展较其他时期快得多,学生感知觉发展比思维觉发展早点多;
互补性例如盲人的听觉比较发达;
个体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之间点身心发展存在着速度和水平的不同。
1、“十个手指有长短”这句话表明学生在发展点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性)
2、人们常说聪明早慧、大器晚成,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
3、王老师深入了解班上每个同学点情况,并根据此指导学生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这种做法表明王老师具有( A )
A学生发展点差异性 B学生发展的互补性
C学生发展的平衡性 D学生发展的顺序性
教师观
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1、学会学习,成为终身的学习者:教师必须不断点更新观念、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