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口分布与城镇化 人口普查分析研究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三、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及对广东省人口分布的影响 1 人口分布对自然条件的三种趋向性 从人口发展的历史长河、从大范围空间尺度来看,自然条件是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人口分布一般都具有趋向温暖湿润气候区、趋向沿海、趋向平原的规律。 这种分布规律既反映了现代产业布局的条件,又满足了人类生存对于自然环境的需求。 2 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下广东省人口分布的变化 人口分布更深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社会因素甚至可以在短期内显著影响某些地区人口分布的变化。 如广东省四大区域在自然条件差异的基础上,加上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条件的差异,大量来自全国各地、全省其它区域的务工经商人口向珠江三角洲集聚,使其常住人口占全省的比重大幅上升。 粤东、粤西地区虽也吸引了部分来自全国各地、省内其它区域的务工经商人口,但仍有较多人口外出务工经商,使其常住人口占全省的比重下降; 北部山区则大量人口外出,使其常住人口占全省比重大幅下降。但过去十年中,通过实施大力支持山区发展和全省产业“双转移”等区域发展战略,山区五市的常住人口规模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逐年递减,扭转为逐年递增。 第二节 人口城乡分布与城镇化 一、人口城乡分布 人口城乡分布指各类人口群体在不同类型居民点、或不同形态聚落的分布。 居民点、或聚落又可以根据人口规模的大小与行政等级的差别等作进一步区分。 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的城镇构成城镇等级规模体系。 1 城乡居民点的划分 1.1 按现行统计用城乡划分代码的划分 按照2008年国务院批复的国家统计局等七部局共同制定的《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城镇包括主城区、城乡结合区、镇中心区、镇乡结合区、特殊区域等五类居民点,乡村包括乡中心区、村庄等两类居民点。 参考国家统计局2006年《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 在设区和不设区的市,城区包括: 1)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 2)城市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其他居民委员会地域和村民委员会地域。 镇区包括: 1)镇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 2)镇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村民委员会地域; 3)特殊区域:常住人口3000人以上的独立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场、林场等。 1.2 按非农业人口规模的城镇等级划分 我国对城市规模的分类标准为按市区非农人口:20万人以下为小城市,20 ~50万人为中等城市,50万~100万人为大城市,100万人以上特大城市 在我国,城市指市区人口10万以上的建制市,人口10万以下的为小城镇。镇区人口规模一般划分为:5万、2~5万、1~2万、0.5~1万、0.2~0.5万、0.2万等几个级别。 1.3 按常住人口规模的城镇等级划分 2010年《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0):中国中小城市绿色发展之路》依据中国城市常住人口规模,提出新的划分标准: 市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为小城市,50~100万为中等城市,100~300万为大城市,300~1000万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为巨大型城市。 则镇区常住人口规模的划分可以采用:10万、5~10万、3~5万、1~3万、0.5~1万、0.3~0.5万、0.3万。 二、城镇化 城镇化是人口居住与生活形态发生一系列变化的过程,包括城镇建设用地空间的拓展、农村聚落发展转化为城镇聚落、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流动、以及人们从农村生活方式向城镇生活方式的转化等一系列变化。 1 城镇化水平及其衡量 城镇化是动态的变化过程,这个动态过程中每一时点的城镇化水平却是静态数据。 城镇化水平可以由系列指标构成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衡量,其中最简单易用的指标就是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 按人口普查的口径,城镇化指城区、镇区范围内的常住人口占区域常住人口的比重。 2 城镇体系及其衡量 城镇体系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分析城镇等级规模体系发育程度的常用指标有城市首位度、四城市指数、城市规模结构。 城市首位度指最大城市人口规模是第 2 位城市人口规模的倍数;四城市指数指最大城市人口规模是第2~4位城市合计人口规模的倍数。 城镇体系发育水平较低的典型特征是首位度与四城市指数高,某些等级的城镇缺失,小城市、小城镇数量多,但占城镇总人口的比例小。 3 广东省城镇化的特征 3.1 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趋势明显、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高 广东省以外向型经济发展为动力、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大量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向城镇的集聚,加快了城镇用地的空间拓展,引发了撤县设市、撤市设区等行政区划的相应调整。 城镇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 此外,城乡划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