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课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理念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反思 本课是岳麓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教材涉及三个方面内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与西藏和平解放。“开国大典”一目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筹备情况、庆典盛况和伟大历史意义。“西藏和平解放”一目介绍了和平解放西藏的主要过程及其重要性。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西藏获得和平解放,祖国大陆统一的完成,各民族的大团结得以实现,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一个表现,也是进一步发展的基石。 一、教材分析 目录 本课重点是开国大典。中国共产党在七届二中全会后,就积极筹备建立新中国。各民主党派和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空前团结,为新中国的建立出谋划策。1949年9月,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各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云集北京,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隆重举行。经过与会代表的广泛讨论协商,制定了新中国的大政方针,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政府主席。确定了国旗、国歌、国都和纪年方式,还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一切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成立作好了充分的准备。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点的开国大典,是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的盛大庆典也向世界宣告旧中国的结束,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难点是认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一是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二是极大地影响了世界。但是从开国大典这一历史史实的本身很难得出这一认识。其国内影响要从中国近代以来的革命历程,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的变化发展,从人民的政治地位、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多角度的对比分析中得出。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有限,对史实的了解不全,特别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不了解,是认识形成的最大困难。 新中国成立的国际影响学生更难理解,因为学生对同一历史时期世界情况不了解,特别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情况,世界各地人民反对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情况所知不多。 目录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开国大典比较熟悉,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学生在了解开国大典具体史实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人民革命的历程,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明白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目录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其领导人,确定了国旗、国歌、首都和公元纪年,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国大典的时间、过程和盛况。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大致经过。 2、通过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或相关的影视资料,对开国大典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在小组内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概述能力。 目录 三、教学目标 3、组织学生讨论中央解决西藏问题时,为什么要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西藏和平解放,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并认识和平解放是最终目的,同时理解到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4、学生在了解开国大典具体史实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人民革命的历程,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明白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5、进行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目录 四、教学理念 1、纵向联系法。通过对过去学习过的知识的回忆,帮助理解本课的内容。 2、影像辅助法。可以向学生放有关开国大典的影视制品,增强直观教学的效果,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 3、分析法。对于本课中一些难于理解的内容,可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采用教师分析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4、讲述法。 5、讲解法。 目录 五、教学过程 (一)、由学生熟悉的国歌、五星红旗等新中国的象征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目录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