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PKC调控玉米大斑病菌致病性的机理研究的中期报告.docx

发布:2023-09-20约小于1千字共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KC调控玉米大斑病菌致病性的机理研究的中期报告 本研究是通过研究PKC(蛋白激酶C)在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中的作用,探讨其对致病性的调控机制。目前已完成实验的中期阶段,主要工作如下: 1. 筛选PKC基因 从玉米大斑病菌中筛选出一个与PKC相关的基因,通过基因克隆,构建了一个PKC基因缺失菌株。 2. 比较野生型(WT)和PKC缺失菌株的生长情况 采用菌落直径、菌丝长度和干重等指标比较野生型和PKC缺失菌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无论是否添加蔗糖,PKC缺失菌株的生长都明显受到抑制。 3. PKC缺失对菌株产生的代谢产物的影响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野生型和PKC缺失菌株发酵液中代谢产物的差异。结果表明,PKC缺失菌株产生的菌落素(pyrrolnitrin)明显减少。 4. PKC缺失对大斑病菌毒力的影响 通过玛丽种质(Mp313E)和B37品种谷粒座菌株(Mycosphaerella zeae-maydis)作为建模对象,研究PKC缺失对大斑病菌毒力的影响。结果表明,PKC缺失菌株的毒力显著降低,感染玛丽种质和B37品种的大豆叶片病斑面积分别减少了41.7%和50.3%。 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证明了PKC在玉米大斑病菌的致病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研究计划将从PKC作用的分子机制、信号转导、调节网络等方面入手,深入探索PKC调控菌株生长和毒力的分子机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