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脑微透析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治中的应用前景.pdf

发布:2025-01-22约9.48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脑微透析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治中的应用前景--第1页

脑微透析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治中的应用前景

周英奕;张学婷;张磊;步青云;高杨;高堂珂;薛卫国

【期刊名称】《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年(卷),期】2016(013)010

【总页数】3页(P558-560)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微透析;淀粉样β蛋白前体;综述

【作者】周英奕;张学婷;张磊;步青云;高杨;高堂珂;薛卫国

【作者单位】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

推拿学院;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

拿学院;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

学院;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的早期临床表现主要为渐进性记忆障碍、

认知功能障碍、人格改变及语言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其主要病理特征为脑神经细

胞外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protein,Aβ)沉积所形成的老年斑、神经细胞内的

神经原纤维缠结、轴突炎性反应改变、神经细胞丢失以及脑血管淀粉样变等。脑微

透析技术可在Aβ级联学说基础上,实时监测脑间质液中可溶性Aβ水平及其变化

情况,通过探究其与AD的关系,为AD的诊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方向。

A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发病机制的主要学说有Aβ级联学说、

tau蛋白异常修饰学说、血管源性假说、神经细胞凋亡学说等。Aβ是淀粉样前体

脑微透析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治中的应用前景--第1页

脑微透析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治中的应用前景--第2页

蛋白被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连续分割形成的蛋白裂解产物[1],其在脑内的存在形

式有可溶性的单体、寡聚体和原纤维等以及不可溶性的纤维化Aβ。老年斑的主要

成分为Aβ40和Aβ42,其中Aβ42较Aβ40更易形成淀粉样斑块[2]。纤维化Aβ

是老年斑形成的主要原因[3]。典型的级联学说认为,老年斑的神经毒性对认知、

行为功能有损害。但另有研究认为,在AD的病理进展过程中,可溶性寡聚体可能

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如在AD发病早期,即老年斑形成前,可溶性寡聚体可使学习

记忆功能出现改变[4-7]。因此,除纤维状聚集物外,可溶性寡聚体已成为AD的

研究热点。

正常情况下,脑内Aβ的清除途径主要有细胞外酶降解、细胞内吞和转运出脑,脑

间质是其进入不同代谢途径的中间场所。AD早期,脑组织中主要为可溶性的Aβ,

大多存在于脑间质液中,部分存在于脑细胞中。随着AD的进展,血管途径的Aβ

清除功能逐渐下降,可溶性Aβ聚集变性为不溶性Aβ,并沉积于脑血管壁形成脑

血管淀粉样变,沉积于脑细胞间质从而形成老年斑。Karran等[8]研究表明,老年

斑一旦形成,其表面可形成一层不可分解的伪膜,不溶性纤维性Aβ不可重新转化

为可溶性Aβ。当Aβ大量沉积时,寡聚体和淀粉样斑块共同存在于脑组织内,其

神经毒性对主宰认知功能的神经细胞、突触的结构及其功能可造成进一步损害[9]。

正常情况下,Aβ在脑组织间液中不断被清除,其在脑内代谢的动态平衡状态与其

在脑间质液中的状态密切相关,因此,监测脑间质液Aβ水平为研究的热点。Aβ

的清除过程不易被观察,故可选择其清除通路的中间场所,对脑间质液中可溶性

Aβ水平进行监测。微透析技术可动态评估脑间质液的分子浓度,并证明其新陈代

谢作用[10-11]。正常情况下,Aβ可分泌进入脑间质液(细胞外间隙),并以可溶性

形式遍布全身,故脑间质液中Aβ浓度对体内Aβ池浓度的动态变化有非常重要的

作用。Cirrito等[1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