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古诗改写送友人.doc

发布:2016-08-23约3.3万字共5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古诗改写送友人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对着北边外城,水绕行到东边的城池。在此地一分别,你就要像孤蓬一样万里飘泊了。白云飘浮不定如游子心意,太阳缓缓落山像我依依不舍的感情。彼此挥手,从此别离;萧萧马鸣,不忍分别。 1、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横”勾勒出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出白水的动态,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东城而过,动静结合,描摹出一副寥廓秀丽的图景。 2、颔联写送别之事。其中“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友人”。。“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3、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浮云”“落日”之景与“游子”之“意”、“故人”之“情”交融,拓展意境。 4、尾句“班马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5.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画面?(2分) 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城外的北面, 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淌过。 6.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意思对即可) 7、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情景交融;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秋词 ——刘禹锡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排开云层,一飞冲天,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 1、《秋词》中描写秋高气爽、白鹤凌空、直冲云霄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刘禹锡为秋天做了一首翻案诗《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写出了秋天胜过春天的原因。 3、刘禹锡的《秋词》:赞美秋景胜春光的诗句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4、诗中直抒赞秋胸臆的诗句是:“自古逢秋悲寂廖,我言秋日胜春朝”。 5、、《秋词》中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抒发诗人乐观旷达胸怀,表现奋发进取精神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6、《秋词》中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两句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 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一高一低,蔚为壮观,正好投合我热爱大自然景色的心情。走到一处可以看到一座好峰,再走向另一处,又可以看到另一座奇岭,一个人在山间小路上行走,曲曲弯弯,走着走着,连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时竟迷失了方向。山林空荡,冰霜下落,熊爬上树;透过稀疏的树缝,还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之顶。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早行鲁山所见到的千山竞秀、山路幽深、野趣盎然的景象。(2分)抒写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欣赏之情.写出了作者从容、闲适的心境。 有人说,颔联的“改”“迷”二字下得妙。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改”,即变化,紧扣了题目“山行”(或:点明诗人随峰同路转,欣赏不断变化的美好景色的愉悦心情。) “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人个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浣溪沙 ——苏轼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注:《浣溪沙》是苏轼46岁被贬湖北黄州游清泉寺所作。子规:杜鹃鸟;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同意。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 苏轼诗词中常有哲理性的句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