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表情包的传播特征与社会影响.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网络表情包的传播特征与社会影响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说:“人是符号的动 物。即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动物只对符号做出 条件反应,而人把信号变成有意义的符号。”在传统 社会,人们借助文字来传达抽象意义,与之相比,以 图像为基础的表现形式更加具体可感。图像在传递信 息表达感情时具有可视化的特点,使大众的认知途径 由概念变为形象,思维由抽象回归具象。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图像文本以网络表情包的方 式呈现,依托社会热点实现更新换代。网络表情包通 常以简洁、有趣的图片承载复杂的信息和内涵,受众 更易识记和理解,它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的交流需求 得以广泛传播。表情包文化悄然兴起,作为新兴的流 行话语体系,网络表情包借助即时通讯软件日渐渗透 于大众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改变了人们的表达和交流 方式,并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网络表情包的传播特征 1982年9月19日,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斯科
特?法尔曼教授利用ASCII (美国信息互换标准代码) 字符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表情符号“:-)”。随着 计算机性能的提高、社交媒体软件的发展,朴素的第 一代字符表情被更加形象直观的‘绘文字” (emoji ) 所代替。当Photoshop等美图软件普及后,人们不再 拘泥于社交媒体软件所提供的表情,开始自行参与设 计与制作表情包。从带有网络热点的表情包到冷兔、 科米蛙、罗罗布等原创角色表情包,从高清表情到动 态真人可发声表情,表情包的种类越来越丰富,传播 特征也更加明显。
娱乐性。尼尔?波兹曼在其《娱乐至死》中指出, 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 文化精神。在Web3. 0时代,网络文化现象呈现娱乐一 切、消费一切的态势。网络表情包作为互联网的滋生 品具有明显的娱乐性,从“尔康式哀号” “傅园慧洪 荒之力”到“葛优瘫”,可以发现网络表情包依托于 社会热点相继而生。在新闻的时效期内,表情包以各 种“恶搞”反讽” “卖萌”的姿态流行于网络,迅 速蹿红。当某个社会热点消退以后,与其相关的表情 包会被又一波表情包所取代。网络表情包本着娱乐化 精神,依托流行语、文化作品、社会热点,制造话题 感、新鲜感,经常霸占网络热搜,它能够将人们隐藏 的内心情绪集中放大,以调侃的态度掀起社会舆论的 热潮,引起全民狂欢。
群体性。网络表情包广泛传播的过程中,受众的 选择和使用存在群体差异。所谓“隔群如隔山”,即 在同一时刻,同学好友群中可能正在上演暴走漫画” 的表情包大战,在公司群中可能尽是“岁月静好,我 爱加班”的祥和状态,而在长辈群中则是红色玫瑰、 彩色立体字、大家举杯庆贺”的祝福场面。除此之外
还存在大量暴走漫画粉丝、熊本熊粉丝、idol粉丝(如
鹿啥、TFB0YS.杨洋)等各种形式表情包的忠实粉丝
群。表情包在社交网络上暴露了人的基本属性,比如
群。表情包在社交网络上暴露了人的基本属性,
比如
性格、审美、语言风格等,但同一群体成员的认知结 构、表达方式具有相似性,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认同 和价值观念。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表情包是这种文 化认同的表现形式,受众能够借助表情包这个载体塑 造身份认同,寻找群体归属感。
多义性。网络表情包作为一种象征符号,使用了 隐喻、比喻、讽刺、歧义、双关、悖论、夸张等多种 修辞方式。有些表情包由于没有对其加以约束的文字, 这会造成传受双方的理解差异。上传者发出表情包以 后,就失去了对它的控制权,接收者由于个人生活背 景、文化关系、情感维度的影响,会对表情包做出不 同的解读。比如emoji的微笑表情,在父辈群体中他 们表示“礼貌、开心的微笑”之义,但随着语境的变 化,90后群体将其表示为“无奈、无语”的意思。诸 如此类,在两代人使用社交媒体软件交流过程中,这 种理解偏差比比皆是。
网络表情包的影响
青少年群体的亚文化传播。网络表情包杂糅了文 字、图像、声音等多种技术手段,轻松自如地参与到 亚文化的生产和传播中。借助网络媒介的普及,青年 群体通过熟练地使用新媒介技术为自己赢得了更为广 阔和自由的“书写”空间,并且实现了从相对封闭的 “小众团体”向整体青年社会开放性的“普泛化”转 向。
由于网络、手机等新媒介的普及,冲破了青少年 使用新媒介的经济技术壁垒,他们自身逐渐成为话语 权的主体并不断构建自身的话语环境。成年人使用表 情包辅助文字以更好地表情达意。处于青春期的青少 年对归属感有更为强烈的需求,迫于冲破家长、老师 的束缚寻找自己的群体。青少年对符号共通的理解和 欣赏是他们这个群体成员所渴望得到的,也是个体身 份建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内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表情包成为青少年情绪和精神最直接的反映形式,是 他们个性的集体表达。网络表情作为一种新媒介的 流行,使得旧媒介环境得以显现,甚至可能颠覆既定 的知识格局和文化权力关系
显示全部